当文学邂逅电影—论电影思维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3-22 23:16
本文关键词:当文学邂逅电影—论电影思维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张爱玲,一个海内外家喻户晓的名字,她有着语出惊人的天赋,一生中在散文、小说、电影等领域皆有不凡的作为且自成一体。而对于其小说在文坛上的贡献,无疑大家应给予她最高的赞扬。是什么让张爱玲小说的热度能够一直延续到今天?除了内容方面,它是足够优秀的通俗文学,能够历久弥新;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视听当道的时代,小说在叙事形式方面所具备的丰富电影化技巧这种潮流因素的特质,使其不仅荣获了“纸上电影”的美誉,还不断成为文学改编的焦点,故而作品才能够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小说通过既已存在的语言运作,电影通过摄影机记录下的画面与声音运作;小说是时间艺术,而电影是以蒙太奇的剪辑为基础的时空艺术;小说中,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而张爱玲的高明之处在于做到了让观众如观影般于具象化的语言中去参透小说的思想。几乎是与文学滋养同步的长久观影经验使得张爱玲以电影思维将视听密码熟练地嫁接到其小说当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张爱玲的的不可多得就在于其笔触中对传统书面叙事方法的解构与独创性;也是这种独创性,成就了其小说是以纸媒的形式呈现出的作家脑海中的‘电影化想象’。本文以文学与电影相聚后彼此产生的影响作为理论基础,以电影贯穿了张爱玲各个时期的生活为切入点,系统论证了电影赋予她的影像感,培养了她看到方位、看到道具,看到大量人物动作的心眼,启发了文字的色彩、声响、动感,因此人物意识更具象,更出画面,从而找到了为小说分担讯息的电影化独特手法,并且这种好处还在于作家想象的自由性,它并不受限于真正拍摄电影时的环境,演员的状态与表演等,故而想的多好写出来就有多好。接着本文从蒙太奇思维、视听观念等形式范畴分章详述了张爱玲通过对这些电影叙事方法的借鉴而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表现形式、场面和段落的安排以及情景交融等几个方面包装上所发挥出的效果。此般形式与内容的共臻超然,是一种以电影思维为导向的审美偏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独具特色的电影化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 改编 电影思维 蒙太奇 视听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J9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1章 奇妙的相聚12-18
- 1.1 作为叙事艺术的文学与电影12-13
- 1.2 文学与电影的互动13-15
- 1.3 电影思维的生成15-18
- 第2章 张爱玲的电影缘18-27
- 2.1 邂逅电影18-20
- 2.1.1 豪门巨宅里的超级影迷18-19
- 2.1.2 电影思维生成之源19-20
- 2.2 融影入文20-24
- 2.2.1 难舍难分的电影情缘20-22
- 2.2.2 电影思维模式下的创作偏好22-24
- 2.3 走向银幕24-27
- 2.3.1 编剧身份的尝试24
- 2.3.2 两种叙事的自主性融合24-27
- 第3章 张爱玲的蒙太奇思维27-41
- 3.1 时空意识28-34
- 3.1.1 平行式蒙太奇28-29
- 3.1.2 重叠式蒙太奇29-30
- 3.1.3 重复式蒙太奇30-31
- 3.1.4 特写转场31-32
- 3.1.5 长镜头叙事(镜头内部蒙太奇)32-34
- 3.2 叙事结构34-35
- 3.3 丰富意象35-41
- 3.3.1 杂耍蒙太奇35-37
- 3.3.2 心理式蒙太奇37-41
- 第4章 张爱玲小说的视听设计41-59
- 4.1 光影设计41-46
- 4.1.1 人物塑造41-43
- 4.1.2 情节发展的戏剧性表现43-44
- 4.1.3 时间、空间的交代44-45
- 4.1.4 寓情于景45-46
- 4.2 色彩设计46-50
- 4.2.1 塑造人物47-48
- 4.2.2 营造氛围48-49
- 4.2.3 创造涵义49-50
- 4.3 声音艺术50-59
- 4.3.1 人物塑造的立体感50-52
- 4.3.2 氛围的营造,情绪的表达52-55
- 4.3.3 深化主题,成就作品艺术构思55-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63-65
- 致谢65-6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6
本文关键词:当文学邂逅电影—论电影思维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