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蒲风诗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3 10:14
  蒲风是中国现代大众化诗歌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他不仅致力于新诗的创作,还积极地探讨新诗理论,在诗歌创作论、诗歌批评论和诗歌史论等方面的理论阐述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蒲风开始研究大众化新诗理论时,文学大众化论争已经开始,虽然从目前所得的资料来看,他并未直接参与到大众化论争中,但他诗论中有关新诗形式的理论建构离不开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影响。1934年,蒲风留学日本,留日期间,在鲁迅和郭沫若的影响下,他积极参加“左联”组织的活动,并接触了大量日译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作品。在《新诗与旧诗》一文中,蒲风引用日本学者杉见荣的《社会科学十二讲》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阐释经济基础对诗体变革的影响。除此之外,蒲风诗论还受普希金的影响,在《普式庚在中国》《普式庚在歌唱着》等文章中,他多次赞扬普希金鼓励诗人使用民众语言写作的做法,并把普希金作品中传达出的“自由”“热与力”等观念运用到诗歌批评中。作为中国诗歌会的发起者,蒲风坚持用新诗理论指导新诗创作,结合《抗战诗歌讲话》中收录的文章,可以将其诗歌创作论分为如下三方面:一、诗歌新形式的建立,蒲风主要从“内容与形式的调和”、新旧形式的利用...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蒲风诗论产生的文化语境
    1.1 “文学大众化”运动的兴起
    1.2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
    1.3 普希金等诗学思想的传播
第二章 蒲风的诗歌创作论
    2.1 诗歌新形式的建立
        2.1.1 形式与内容的调和
        2.1.2 新、旧形式的利用
        2.1.3 民众语言的使用
    2.2 抒情诗的独特性
        2.2.1 抒情诗的叙事性特征
        2.2.2 抒情诗的音乐性
    2.3 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写作
第三章 蒲风的诗歌批评论
    3.1 批评应是一种风气
        3.1.1 发扬民主精神
        3.1.2 指导和启发现实
    3.2 文艺批评也是文艺创作
        3.2.1 批评是创作的先导
        3.2.2 批评应阐发艺术的美
    3.3 诗歌批评的原则
        3.3.1 历史主义原则
        3.3.2 辩证法原则
        3.3.3 整体性原则
    3.4 诗歌批评的方法
        3.4.1 比较批评法
        3.4.2 社会学批评法
第四章 蒲风的诗歌史论
    4.1 诗歌的发展论
        4.1.1 诗歌的起源
        4.1.2 诗体的发展
        4.1.3 新诗的产生
    4.2 “诗界革命”与新诗的发展论
        4.2.1 “诗界革命”:“新诗运动的急先锋”
        4.2.2 “诗界革命”与文白之争
    4.3 新诗发展史的分期与价值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普希金与20世纪中国新诗[J]. 曾思艺,李霞.  俄罗斯文艺. 2018(03)
[2]“白话”的诗性本体意义[J]. 梁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3]1930年代前期的歌谣与诗人的“大众化”研究[J]. 丁晓妮.  临沂大学学报. 2017(04)
[4]比诗本身更深刻的东西——论诗歌分行排列的艺术意图[J]. 薛世昌.  写作(上旬刊). 2016(05)
[5]论中国诗歌的起源发生——兼论《周颂》为中国诗歌的开山之作[J]. 木斋,李明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6]国防诗歌的拥趸与抗日战争的歌者(1936-1942)——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作论(下)[J]. 陈红旗.  嘉应学院学报. 2014(12)
[7]农村革命与台湾往事的长篇书写(1934-1936)——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作论(中)[J]. 陈红旗.  嘉应学院学报. 2014(10)
[8]黑暗社会的批判与诗歌歌谣化的努力(1924-1934)——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作论(上)[J]. 陈红旗.  嘉应学院学报. 2014(09)
[9]中国诗歌会厦门分会考辨[J]. 柯文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04)
[10]马克思学说历史性理解的历史主义原则[J]. 胡海波,郭凤志.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12)

博士论文
[1]惠特曼诗歌在中国的评介与接受研究[D]. 史记.吉林大学 2012
[2]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 王天红.吉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论20世纪上半叶新诗中的火意象[D]. 唐闻颖.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中国新诗理论研究1927—1949[D]. 徐秀.首都师范大学 2001
[3]1917—1927:中国新诗理论研究[D]. 谷艳丽.首都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2954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54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6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