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李锐小说的“食色”书写

发布时间:2017-04-16 00:09

  本文关键词:李锐小说的“食色”书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李锐是中国当代文坛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直关注民间底层生活,关注远离政治中心的“食色”生命景观。作为李锐小说的重要表现对象,“食色”具有超出自身意义局限的内涵,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综合研究等方法,从“食”和“色”两方面入手,审视底层人们的苦难的存在状态,并从生命、权力层面探究李锐小说的“食色”书写的寓意和价值。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李锐小说的研究现状,并阐释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主要讨论李锐小说中的民间的“食色”苦难。饥饿叙事总是贯穿李锐小说的始终。他以独特的笔触,以自己的经历为出发点,执着于表现民间底层民众的困顿状态,并对灾难的起源,以及背后纠缠的政治、文化因素,都有意淡化。而细读李锐的小说,发现李锐的性爱困境总是伴随着物质困境。性爱困境成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农民的一种真实生存状态,扭曲了他们的人性,使农民无法享受现代文明。第二章探讨“食色”背后的生命隐喻。李锐用“撑死”的形象去写饥荒,这比饿死更能体现悲剧感。但从向生的方面来说,又充满了喜剧感,在这些恐怖的死亡氛围中洋溢着生的气息;同时难以承受“食色”苦难的人们选择自杀式死亡,显示了人们对于生存苦难的一种绝望的反抗,对信念和尊严的一种维护。死成为一种醒目的悲剧,生的意义得到最高程度的张扬。第三章主要阐述“食色”书写的权力内涵。李锐的“食色”书写不仅仅是隐喻个体生命,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权力话语,它揭示了灾难、欲望背后的政治权力、性别权力,对下层民众尤其是女性形象寄予了深切同情,对权力者寄托了深刻的政治讽喻。首先,性别权力的不平衡。性别平等与否是政治问题,也是权力问题。李锐笔下的女人们富有牺牲精神,如同一个“圣母”,是“整整一半的人类”。但他又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处境表示了深深的担忧,因为这是一个“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社会,男人充满优越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女人都是失声的,式微的。她们忍受着一切,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无论她们做出多大的牺牲,也无法改变自身“物化”的存在,无法从男性的“势力范围”中解脱出来,始终是男权社会中的祭奠品。作为一个男性作家,李锐同情于小说中女性所处的生存状态,同时他也无力毁坏男权的压迫。因这作为一种风俗,已经内在化的被人们所接受。其次,“食色”的优劣与政治权力等级高低息息相关。在李锐笔下,权力者和农民之间对“食色”的占有存在着明显的过剩与不足,队长(或会计、村长等)可以拥有粮食和女人的先决使用权和分配权,而村中的男人在权力者的权威下,多显示出无能和懦弱。这是“食色”背后的权力逻辑,表现了民间民主权力及人身肉体权力的不足。当然,权力者并不是赤裸裸的一味地占有着粮食和女人。在一定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慷慨大方的一面,将自己手中的资本——女人和粮食施舍给弱者,虽然这些表面看来是权力者无私的馈赠,但是这背后也是一种权力的手段,是一种收买、笼络人心的政治行为。
【关键词】:李锐 食色书写 生命 权力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引语8-14
  • 第一章 民间的“食色”苦难14-27
  • 第一节 民间的饥饿书写14-21
  • 一、李锐的饥饿记忆15-17
  • 二、底层民众的物质困境17-21
  • 第二节 性爱困境21-27
  • 一、伴随物质困境而来的性欲困境22-24
  • 二、畸形的交易:饮食在性欲中的重要作用24-27
  • 第二章 “食色”背后的生命隐喻27-34
  • 第一节 荒诞的“撑死”28-29
  • 第二节 自杀式死亡29-34
  • 第三章 “食色”的权力内涵34-42
  • 第一节 性别权力:“哺育”与“食母”34-37
  • 第二节 政治权力:资本的过剩与不足37-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51
  • 附录51-55
  • 后记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越;小说叙事方式的综合态势[J];浙江学刊;2001年01期

2 付晓静;一篇动人的小说[J];写作;2003年21期

3 严蓓雯;;绘本小说:一种新的文学形式[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5期

4 边勋;;论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的要素差异[J];电影文学;2008年12期

5 林舟;;招魂的写作——对叶弥近年小说的一种读解[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3期

6 梁冀;;小说环境再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7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冰;;论“耽美”小说的几个主题[J];文学评论;2012年05期

9 玉旖旎;;新颖、独特、奇妙、精湛——读《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有感[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10 黄昌林;小说叙事:规定性与随机性[J];当代文坛;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向明;;民间信仰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赵炎秋;;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提纲)[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斯炎伟;;从“重意义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叙事革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李洲良;;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徐德明;;都市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小说(论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世君;;中西小说叙事的时空意识[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7 陈力君;;国家意志的叙事焦虑——解读“十七年”小说中的“引路人”形象[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明彦;;周文小说创作的意识维度[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星虎;;贵州小说叙事的民族民间文化表达[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子林;消费时代的小说创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世文;《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出版[N];文艺报;2006年

3 张庆国;异军突起的临沧小说[N];云南日报;2010年

4 曹蕙;小说的细节之美[N];文艺报;2012年

5 作家 墨白 青年评论家 孙青瑜;小说叙事与阅读的差异性[N];文学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金涛;小说叙事,,别丢了“根性”[N];中国艺术报;2013年

7 傅逸尘;小说的生活质感与存在焦虑[N];文艺报;2013年

8 见习记者 王思齐;袁筱一:小说负责质疑[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杨扬;“教授小说”与城市生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10 ;梅卓小说集《麝香之爱》研讨会发言摘要[N];青海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瑶;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小说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金胜;“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一军;农民工小说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易华;小说叙事动力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5 崔颖;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D];山东大学;2008年

6 金月淑;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7 尹莹;小说中的重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带兄;当代蒙古族汉语小说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可可;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璇晖;论张翎小说的家庭伦理叙N奫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陆邹;巴金小说的季节叙事及文化内涵[D];西南大学;2015年

3 潘楹;高中小说教学的误区和出路[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孙锦媛;基于高考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D];苏州大学;2015年

5 胡力尹;互文性与愉悦体验:知情阅听人对小说改编剧的阅听经验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15年

6 万鹏;残雪小说中的“暗夜”书写[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7 宋国兵;“90后”小说文本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8 卢婷;《密室中的旅行》的元小说策略及其主题意义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屈兰;论张翎小说的女性叙事[D];南昌大学;2015年

10 鲍磊;论《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策略[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李锐小说的“食色”书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9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5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