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鸽子视点”看《长恨歌》的电影化叙事
发布时间:2021-11-06 17:03
王安忆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相当娴熟的"电影化"叙事手法。"鸽子视点"不只是一种别样的观看上海之方式,这种极富超越性的视角选择蕴含着作家的文化立场与情感态度。在"鸽子视点"的统摄下,"长镜头"和"空镜头"两种电影技法的交织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成为《长恨歌》"电影化"叙事最为精妙和独特的部分。正是基于这"一个视点""两种镜头"的独到运用,王安忆的《长恨歌》完成了对于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文学代表"新感觉派"及张爱玲的小说"电影化"叙事的突破,体现出作家对于文学表达独立性的坚守与对于上海民间更为深沉的文化内省。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4)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鸽子视点”的选择
二、“空镜头”和“长镜头”的交织运用
三、《长恨歌》“电影化”叙事的突破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影像”化叙事在海派小说中的本土化走向——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为中心[J]. 冯勤.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2]影像的修辞学[J]. R.巴尔特,陈越. 世界电影. 1997(04)
[3]王安忆访谈[J]. 齐红,林舟. 作家. 1995(10)
本文编号:3480201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4)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鸽子视点”的选择
二、“空镜头”和“长镜头”的交织运用
三、《长恨歌》“电影化”叙事的突破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影像”化叙事在海派小说中的本土化走向——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为中心[J]. 冯勤.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2]影像的修辞学[J]. R.巴尔特,陈越. 世界电影. 1997(04)
[3]王安忆访谈[J]. 齐红,林舟. 作家. 1995(10)
本文编号:3480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8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