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洛阳八景诗审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08:06

  本文关键词:洛阳八景诗审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八景诗 洛阳 地域文化 审美风格 审美意境 审美价值


【摘要】:“八景”,是我国一种和地方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是指某地将该地最具代表的八处或多处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挑选出来为之命名作为该地象征的一种地域历史文化现象,八景诗则是这种独特地域文化现象的载体,即以八景景观为对象,赋言作诗的一种诗歌样式。洛阳作为千年帝都,历史绵长,有着丰富的八景诗歌,值得探究。故而,本文将十三朝古都洛阳与地域文化八景诗结合,以洛阳八景诗为研究对象,结合洛阳地域文化特征,从审美视角切入,对洛阳八景诗进行探讨。本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洛阳八景及八景诗的概况,分别从八景文化概述、洛阳八景地理分布、洛阳八景诗人等几个方面,结合地域文化,阐述洛阳八景景观和丰富的洛阳八景诗。第二章从表层审美风格、内在审美风格以及审美意境等角度,以洛阳深邃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对洛阳八景诗进行审美风格上的详细分析,力求探索其美的价值。第三章则主要阐述洛阳地域文化,并结合八景诗分析其艺术价值,力求探索其诸多的审美价值意义,在整体行文中,适当的插入图表用以更好地归纳、诠释研究对象,并在论文后附上相关的洛阳八景诗及诗人生平,以便于考究。
【关键词】:八景诗 洛阳 地域文化 审美风格 审美意境 审美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第一节 选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7-8
  • 第二节 选题研究现状8-11
  • 一、关于八景的研究成果8-10
  • 二、关于八景诗的研究成果10-11
  • 第三节 本文架构及理论诉求11-13
  • 一、本论文需要说明的问题11-12
  • 二、本文架构及理论诉求12-13
  • 第一章 洛阳八景文化与八景诗13-25
  • 第一节 八景文化的概述13-18
  • 一、八景的源起13-14
  • 二、八景文化的发展14-15
  • 三、八景诗的源起15-18
  • 第二节 洛阳八景文化18-23
  • 一、洛阳各地八景概况及特色18-21
  • 二、洛阳市八大景的地理分布及特征21-23
  • 第三节 洛阳八景诗及诗人概况23-25
  • 第二章 洛阳八景诗的审美风格特色25-46
  • 第一节 审美风格的内涵25-26
  • 第二节 洛阳八景诗的表层审美风格26-32
  • 一、对仗工整,叠词妙用26-29
  • 二、用字精炼,诗风和谐29-31
  • 三、体式灵活,用典丰富31-32
  • 第三节 洛阳八景诗的内在审美风格32-42
  • 一、宏大壮美之风——以“龙门山色”诗为代表33-35
  • 二、空灵虚静之风——以“马寺钟声”诗为代表35-37
  • 三、哀婉慨叹之风——以其余六景诗歌为代表37-40
  • 四、平淡自然之风——以个别特殊诗歌为代表40-42
  • 第四节 洛阳八景诗审美意境特色42-46
  • 一、意境互渗,情景交融43
  • 二、古今同境,超越时空43-44
  • 三、意在言外,回味无穷44-46
  • 第三章 洛阳八景诗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46-56
  • 第一节 洛阳八景诗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46-50
  • 一、千年帝京与洛阳八景诗的喜怒哀乐——喜中育悲46-48
  • 二、山水依靠与历史陈迹的有机统一——摹景怀古48-49
  • 三、河洛文明与洛阳八景诗的源远流长——持久稳定49-50
  • 第二节 洛阳八景诗的审美价值50-55
  • 一、高雅艺术走入洛阳人民社会生活50-51
  • 二、满足大众审美需求 符合大众审美标准51-52
  • 三、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家园意识”的觉醒52-54
  • 四、河洛底蕴的真实写照54-55
  • 第三节 对洛阳八景诗创作精神的管见55-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一59-72
  • 附录二72-73
  • 附录三73-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75-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廷银;;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J];文献;2003年04期

2 付小红;明清时期江西家族“小八景”的初步研究[J];南方文物;2005年02期

3 冉毅;;中日实地八景的形成及其赋诗意象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5期

4 赵凡奇;王克丽;;《临汾八景图》考述[J];文物世界;2013年03期

5 贾书敏;邢台八景[J];河北学刊;1987年01期

6 谢柳青;来自古潇湘的文化冲击——中、日“潇湘八景”浅谈[J];求索;1988年04期

7 谢柳青;闲话“八景”[J];文史杂志;1989年02期

8 谢柳青;;诗心高下各千秋——“八景诗”文化价值浅估[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9 肖华忠 ,苏道宏 ,胡文清;江西“八景”的分布特色及成因[J];江西文物;1990年03期

10 宋国英;历代名贤咏资州八景[J];四川文物;199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沈文凡;;江南地景文学研究——以江南八景诗为例[A];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C];2013年

2 高巍;;“燕京八景”析说[A];北京古都历史文化讲座[C];2009年

3 曹丽娟;;遗产体系与游憩体系之辨[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赵光华;;北海景物述议[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二辑)[C];1981年

5 刘振超;;盛京之八景[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王攀、吴俊;佛山发动市民评选“新八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记者 冯燕平;3位专家评说青城“新八景”[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3 安群邋岑英;“金州十八景”邮务类产品亮相贵州电视台[N];中国邮政报;2008年

4 杨云霄 黄志刚 黄怡;八景建立科学绩效考核制度促跨越[N];宜春日报;2008年

5 本记;全市动员 力推魁星楼入选“吉林八景”[N];辽源日报;2009年

6 黄怡;八景 蔬菜产业鼓起农民腰包[N];宜春日报;2009年

7 衣薇;新八景串起一个精彩的上海[N];中国旅游报;2009年

8 记者 陈耿;“琼州八景”蕴藏丰富文化信息[N];海南日报;2010年

9 海南日报记者 高虹;追寻远去的海南八景[N];海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李雪萌;评选新八景要避免“不全不粹”[N];济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幸福;河北地域八景诗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龙成;洛阳八景诗审美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吴美霞;四川古“八景”文化在当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3 耿欣;“八景”文化的景象表现与比较[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申月华;“八景”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关系之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5 戴林利;明清时期重庆“八景”分布及其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杨宝军;传统八景的地域特色与构建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欢;宋代以来江西“八景”与生态环境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廖丹;“八景”的中国式城市意象与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成云涛;传统“八景”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58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58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d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