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论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14:51
本文关键词:李东阳论杜研究
【摘要】: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是唐朝乃至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杜诗批评发端于唐代中期,在宋元两朝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明代又呈现出新的局面。随着杜诗批评视野的不断扩大和批评方法的日趋完善,杜诗学研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为后世杜诗批评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明代前期,政治形势和思想潮流不断发生变化。李东阳作为当时的政治领袖和文坛领袖,为世人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首先,延续前人的杜诗“集大成”说和“正变”观,李东阳进一步阐发了杜诗在多种层面的“集大成”,同时针对“正变”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多元化见解;其次,在明代复古思潮兴起的同时,李东阳以“格调论”的眼光审视杜诗,从多个层次探讨杜诗的时代格调;再次,后人对杜诗的学习热情促使李东阳探索学杜成败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供后人参考的学杜方法。在明初复古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下,李东阳论述杜诗的诗史地位必然受到宋元思潮的影响。所以本文先从前人的杜诗“集大成”说和诗体“正变”观两方面来论述李东阳之前的杜诗观,在此基础上,引出李东阳论杜的具体观点。李东阳是明朝“格调”派的先驱,他以“格调说”为核心,从声调和谐、意境淡远、诗体样式三个方面对杜诗进行研究。李东阳论杜首推声调和谐,他从内外两个方面对杜诗的声调和谐进行论述:于内,声调和谐体现为发乎情性的“自然之声”;于外,声调和谐体现为能够表现“自然之声”的诗歌声律。诗歌意境方面,李东阳认为杜诗情真意切,意境深远,形成了物我相生的审美特征。诗体样式方面,李东阳首先辨明了杜诗的诗体,辨析古诗、律诗与乐府、长短句之别,然后从细微处入手,辨析不同诗人的艺术风格和同一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最后过渡到学杜问题,李东阳提倡宗唐法杜,学杜问题是其杜诗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阳主张学杜首先要辨识诗歌的时代格调,提倡写诗要有自己的立场,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特定时代来创作具有时代格调的诗歌作品。其次要避免对杜诗的机械模拟,在反复体悟杜诗精髓的同时苦心经营,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诗篇。最后李东阳主张写诗应该守法而求“兴趣”,在法度不可废的前提下,他提倡以情感的抒发来追求诗歌兴致和趣味。进而把抒情方法细化为三个方面:首先,作诗要写真情,不可无病呻吟;其次,要立足现实,不可脱离实际;最后,在真情流露的同时追求诗歌意境的委曲淡远。李东阳是明代格调论的创始人,他提倡宗唐法杜,其格调思想的形成必然受到杜诗的影响。他在诠释格调论的同时,也多以杜诗为典范,进行深层次的阐释。李东阳的杜诗批评,体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时代风格,他以“格调论”为核心,把体制、声律的完备看成杜诗的基本特点,认为诗人的性情、诗歌的情致意境最终可以体现在诗歌的体制声律上。还以辩证的思维方式,阐释声调和格律相协调的原则,体现出一种兼容中和的思想。李东阳的杜诗批评不仅发展了前人的理论观点,还开启了新的时代审美风尚,为后世杜诗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促进杜诗学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影响着杜诗学理论进程。
【关键词】:李东阳 杜诗评论 格调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4
- 第一节 研究现状10-12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及价值12-14
- 第一章 杜诗诗史地位的显现14-27
- 第一节 李东阳之前的杜诗观14-19
- 一、“集大成”说14-17
- 二、“诗体正变”说17-19
- 第二节 李东阳的“集大成”说和正变观19-27
- 一、李东阳论杜诗的“集大成”19-23
- 二、李东阳论杜诗的正变观23-27
- 第二章 李东阳论杜诗的格调27-39
- 第一节 格调论的兴起27-28
- 第二节 李东阳论杜诗格调28-39
- 一、声调和谐28-31
- 二、意境淡远31-34
- 三、诗体样式34-39
- 第三章 李东阳对学杜方法的阐释39-48
- 第一节 学杜要辨识时代格调39-41
- 第二节 诗无成法,不事模拟41-43
- 第三节 学杜要注重法外之趣43-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宪春;;论诗自有独得处——《怀麓堂诗话》管窥[J];船山学报;1988年01期
2 张海;黄关蓉;;简论李东阳对杜甫的接受[J];杜甫研究学刊;2013年04期
3 薛泉;;李东阳复古文学思想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766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6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