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汪曾祺小说创作
本文关键词:传统文化与汪曾祺小说创作
【摘要】:汪曾祺是我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恬淡从容,朴素自然,篇幅虽短小却透出哲理和睿智,韵味无穷。汪曾祺20世纪40年代初入文坛,80年代以《受戒》《大淖记事》为代表重返文坛,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与同时期的小说创作相比,他的小说少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不专注于情节曲折多变的雕琢,淡化情节,甚至无完整情节。汪曾祺注重描写生活中的凡人凡事,用清新的文笔勾画出形象生动的人物,造就富于生活气息的卷卷画面。他的作品被称为是如今浮躁社会中的一副清凉剂,他也自称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发生变化,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非常有必要保存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良品德。汪曾祺以“再使风俗淳”为创作理念,他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他的作品也在激发着人们去发现那些历久被忽略、被掩蔽的精神品质,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精神家园的建构。梳理汪曾祺小说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汪曾祺独特的创作角度及作品积极的当下意义,挖掘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时代价值。本文主要论述传统文化与汪曾祺小说创作。全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前言介绍汪曾祺小说的研究现状,同时论述本文研究思路及写作价值。正文部分以传统文化书写为线索,探寻传统文化与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关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汪曾祺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传统文化人格,论述传统文化书写如何成为汪曾祺小说中的一部分并成为他创作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对汪曾祺小说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汪曾祺小说中所写的大多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们仁慈宽容,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固守中国的传统美德。与同时期其他作家叙写宏大叙事有所不同,汪曾祺书写的是小桥流水般的诗情画意。第二章,阐释汪曾祺小说中对传统风俗工艺的描绘,探寻风俗工艺背后隐藏的传统人文精神。通过分析其作品中人物与民风民俗的融合,从中闪现出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美德渗透到人物身上化作一种精神动力。另外,小说中有部分写的是从事古老行业的手工艺人的普通生活,随着社会逐步的现代化,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逐渐被边缘化,文中着重分析汪曾祺在小说中对于传统工艺消逝的隐忧。第三章,论述汪曾祺小说的写作空间与文体革新。首先,汪曾祺关注乡土,回归传统小说写作方式。其次,作为在绘画方面颇有造诣的作家,他在小说写作中融入传统绘画的手法,大力倡导文画相通之说,努力开拓了小说新的表现形式。最后,汪曾祺注重文体的锤炼,着重论述他在文体革新中“打通”的继承和发展。第四章,分析传统文化对汪曾祺写作的影响,以及汪曾祺作为士大夫型文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开拓,论述其艺术观的形成。首先,分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故乡文化、家庭、语文老师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其次,论述这位“人间送小暖”的纯粹文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五章,阐述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首先,通过与废名、沈从文在文体革新方面的比较分析,论述汪曾祺打破小说与散文和诗的界限,其散文化小说开创了新的阅读范式。其次,分析汪曾祺对现代抒情小说传统的庚续,以及汪曾祺在当下的时代价值。他书写的是人类普遍的审美情感,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欣赏。
【关键词】:汪曾祺 传统文化 士大夫 意义与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4
- 一、汪曾祺小说研究综述10-12
- 二、本文研究思路及写作价值12-14
- 第一章 传统文化人格的书写14-21
- 一、仁以爱人,自强不息14-18
- (一) 仁以爱人,重义轻利15-16
- (二) 安贫乐道,自强不息16-18
-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18-21
- (一) 安之若命,苦中作乐18-19
- (二) 旷达超脱,适性得意19-21
- 第二章 传统风俗工艺的绘画之美21-28
- 一、风俗画小说的完美演绎21-26
- (一) 传统仪式的精心刻画21-24
- (二) 传统节日的细心雕琢24-26
- 二、传统工艺消逝的隐忧26-28
- 第三章 汪曾祺小说写作空间与文体革新28-38
- 一、关注乡土,回归传统小说写作方式28-29
- 二、士大夫的文与画:隐含真性情29-31
- 三、睹画知人,品文见心31-35
- (一) 气韵生动31-33
- (二) 空白的艺术33-34
- (三) 境中有我,以我观物34-35
- 四、文体革新中“打通”的继承和发展35-38
- 第四章 士大夫型文人38-46
- 一、“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38-43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濡染38-39
- (二) 故乡文化的浸润39-40
- (三) 士大夫家庭的影响40-42
- (四) 三位语文老师的教导42-43
- 二、“人间送小暖”的纯粹文人43-46
- (一) 士大夫文人的使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拓43-44
- (二) 士大夫风度:淡泊为人且淡泊为文44-46
- 第五章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46-52
- 一、散文化小说的传统及其具体实践46-49
- 二、“复旧”——创新:现代抒情小说传统的庚续49-52
- (一) 现代抒情小说的“史的线索”49-50
- (二) 现代抒情小说的赓续者50-52
- 结语52-53
- 注释53-57
- 参考文献57-60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元明;汪曾祺小说的单纯美[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黄灵红;论汪曾祺小说的抒情现实主义特征[J];学术研究;2001年10期
3 夏元明;汪曾祺“聊斋新义”的改写艺术[J];当代文坛;2002年04期
4 柯玲;汪曾祺特色的文化性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 罗媈;论传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母语化”的影响[J];求索;2003年05期
6 郭亚明;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情感品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胡秦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的文化意义[J];江汉论坛;2005年08期
8 杨红莉;汪曾祺的生命体验及其诗意呈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张永杰;;生命体验与故乡书写——汪曾祺笔下的昆明记忆解读之一[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田园;;从《职业》谈汪曾祺艺术陌生化的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岗;;“1940”是如何通向“1980”的?——再论汪曾祺的意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4)[C];2011年
2 刘雪莲;;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试论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平淡[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3 肖莉;;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特征[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杜进;;汪曾祺与屠格涅夫[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砖窑湾中心小学 尚进;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N];延安日报;2011年
2 武翩翩;“汪老是永远说不完的文学话题”[N];文艺报;2007年
3 刘忠;评林超然《二十世纪心灵的文学关怀——汪曾祺论》[N];文艺报;2006年
4 严迎春;汪曾祺小说中的民国高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顾村言;海上何处“听水斋”?[N];东方早报;2010年
6 刘军;认识梁慧玲:把古典赋予儿童文学[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祝晓风 实习记者 刘维维;“书,,是一种态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许淇;“鸟兽虫鱼”和“风花雪月”[N];文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霍九仓;汪曾祺小说文艺民俗审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卢军;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山东大学;2005年
3 陈发明;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汪曾祺散文创作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白婧;汪曾祺后期“故乡系列”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伍曙亮;汪曾祺新解[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马婷婷;论汪曾祺的三副“面孔”[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彭璇;汪曾祺小说与文化融合[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萍;汪曾祺后期小说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拱瑞;明清散文对汪曾祺散文创作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毛亚君;汪曾祺:“士大夫”的内与外[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筱;论汪曾祺小说的审美建构[D];华侨大学;2015年
10 庄灿;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征[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789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89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