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问题小说的概念化倾向
本文关键词:论五四问题小说的概念化倾向
【摘要】:五四问题小说热衷于议论社会问题,发表人生观看法,以宣传“簇新的思想”为创作鹄的,注重小说的哲学思想倾向,由此压迫并减弱了小说本应致力的形象刻画空间和力度,导致小说出现概念化弊端,类似简短批评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比比皆是,却鲜有研究回到历史发生现场,立足文本,细致剖析五四问题小说概念化的表现模式,追问何种原因导致文学创作陷入概念化困境,对其加以理性客观而全面的评价,特别是从20世纪20年代社会历史语境、文化生态、文学发展动态的角度,结合史学、新闻学、心理学,还原五四问题小说概念化倾向的复杂成因,反思概念化倾向之于小说艺术审美价值的影响,而这正是本文研究之重心所在。文章分为三部分:一是探讨问题小说概念化表现,阐释由概念驱使而形成的三种模式化创作:议论的画蛇添足模式、突变的人格叙述模式、巧合的情节叙述模式。从文本出发,分析小说结构架设的相似性,将批评落实到小说结构设置、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环境氛围等艺术技巧层面上。二是追溯问题小说概念化成因,侧重联系上章总结的三种概念化模式,揭示各个模式背后的历史动机。议论的画蛇添足模式与报刊形成公共问题讨论语境、政论文风格,以及早期小说本体理论认识阙如有关;突变的人格叙事模式多集中在文研会代表作家笔下,其隐性思路是借用外来宗教文化资源,改造国民人格,外来资源主要代表是基督教人格,当然有些作家如许地山还受佛教文化影响,但他是个案,在此只谈大趋势。由于文化界重视基督教之于国民素质改造作用,众多文研会作家亦受熏陶,继而重视“爱的文学观”的改造功能,直接促成了突变的人格叙述模式;巧合模式除了受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平民主义文学观的影响,一面与时下军阀黩武主义蹂躏下的社会现实、去兵思想有关。三是分别从思想和艺术审美层面反思问题小说的概念化。首先论述概念化根本成因在于“社会改造”思潮,置于当时严酷的社会背景中,具有一定合理性成分。另外侧重联系作家主体因素,发现问题小说的创作主体是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创作群,他们自身缺乏丰厚的人生阅历,却被时代潮流裹挟,急于利用文学完成社会改造。如此一来,主客观因素共同造成了问题小说的概念化倾向。其次讨论概念化致使审美单一化,指出概念化的突出特征是人物形象薄弱。反思文学审美经典如何利用肖像、动作、对话、心理、环境等基础手段为人物性格形象服务,如何将理性认识化入逼真动人的形象细节描绘中,自然而然示以读者,而非教化地将文学作为概念的传声筒。
【关键词】:五四问题小说 概念化 模式化 社会改造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2
- 第一章 五四问题小说概念化的模式12-21
- 第一节 议论的画蛇添足模式12-15
- 第二节 突变的人格叙事模式15-17
- 第三节 巧合的情节叙事模式17-21
- 第二章 五四问题小说概念化的成因21-38
- 第一节 报刊传播与公共性话题21-25
- 第二节 文化改造与文学功能25-31
- 一、国民性弱点挖掘与改造25-27
- 二、基督精神拯救国民道德人格27-29
- 三、基督精神促成“爱的福音”文学观29-31
- 第三节 向往“DEMOCRACY”社会,反抗军阀黩武主义31-38
- 一、平民主义文学观与类型化的底层人物形象31-33
- 二、军阀黩武主义与中国社会现状33-35
- 三、以Democracy主义反抗军阀黩武主义35-38
- 第三章 五四问题小说概念化的反思38-46
- 第一节 以文学参与社会改造38-41
- 第二节 审美艺术的单一化41-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后记51-52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朋;问题小说讨论综述[J];文谭;1982年08期
2 ;要重视“问题小说”[J];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02期
3 林为进;“问题小说”的魅力──读《W不是故事》[J];小说评论;1997年01期
4 稂诗曳;再论冰心与“问题小说”[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5 马勤;;“问题小说”[J];山东文学;1980年06期
6 武润婷;清代问题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高级形态[J];中州学刊;2000年04期
7 鹿琳,骆雁;社会的记录 深邃的思考——读冰心的“问题小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邓立平;;心系农村 关注农民——评向本贵新世纪的“问题小说”[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9 吕东亮;;《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部“问题小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肖云;;浅议“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悠扬;“不仅是问题小说”[N];深圳商报;2010年
2 吴长青;官场问题小说的超越[N];文艺报;2013年
3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雷达;生活的“问题”化与“问题”的生活化[N];光明日报;2013年
4 王德领;现实不仅仅是“问题小说”[N];文艺报;2014年
5 ;林吟《亭亭老师和她的学生们》[N];文艺报;2010年
6 张行健;骚动生活中的冷静思索[N];临汾日报;2009年
7 刘绪源;问题并不在于时间[N];文艺报;2007年
8 曾于里;“非虚构”的真实性与思想性问题[N];文学报;2011年
9 吴其南;时间失落:当前儿童文学的一种隐忧[N];文艺报;2007年
10 黄毓璜;现实关注和文学表现[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丽;论五四问题小说的概念化倾向[D];西南大学;2016年
2 金正日;黄皙f幧缁嵛侍庑∷档谋浠芯縖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林雪;从问题小说的艺术形式上分析《艰难时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彭梦娜;赵树理与向本贵乡村“问题小说”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81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8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