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思维—非线性设计的新动向
本文选题:设计研究 切入点:信息革命 出处:《艺术设计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集群,提供完善支撑结构的技术、科学、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深刻变革。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反应当代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极具时代特征的学科,其设计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从工业革命包豪斯设计观念以来受到的巨大冲击与变革。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也是一个由多个学科或专业组成的学科群,这些特性本身就决定了这一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对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而言,非线性设计思想所强调的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基于对设计形体造型创新为目的的简单形式化模仿,而是一种对创建环境设计程序的有机思想认识基础上的创造。也正是因为各种因子的复杂性影响,才成为一种动态的整体"过程设计"产生的最终不规则形体,而这种建构外观则是来自物体非线性自组织的体现。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era, people are faced with new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technology cluster,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structure, scientific,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profound changes. Art design as a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social subject, the complexity of design activity has its own and comprehensive, but also profoundly affects the huge impac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been the Bauhaus design concept.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n a certain sense is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is a cross the borderline the subject is a multi discipline or professional subject group consisting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tself determines the openness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The enlightenment for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and China That said, the nonlinear design thought is not a traditional simple form of innovative design for the purpose of physical modeling based on imitation, but to create environmental design program of organic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It is also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to become whole process design "a dynamic end of irregular shape,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is construction is reflected from the object nonlinear self organiz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TU238;J5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如昕;;建筑空间的空隙[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2 鲍如昕;;城市华庭的柔性界面[J];安徽建筑;2010年02期
3 孙静;;“师说”新语[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李文浩;;传统民居聚落与新农村生态化建设——以新疆生土民居为例[J];大众文艺;2010年20期
5 李晓庆;郑先友;;浅析亚历山大“模式语言”的现实意义[J];工程与建设;2006年06期
6 王海坤;;论古典主义思潮与巴洛克的兴起[J];工程与建设;2006年06期
7 刘秀娟;;浅谈建筑科学与幻想文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24期
8 李志军;董杰;黄涛;;浅谈中国酒店之空间设计[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9 陈晓菁;凌峰;;论建筑设计评价标准的嬗变[J];安徽建筑;2013年02期
10 鲍如昕;;建筑设计的理性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鸽;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年
4 姚准;景观空间演变的文化解释[D];东南大学;2006年
5 陈飞;建筑与气候[D];同济大学;2007年
6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7 海军;现代设计的日常生活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9 唐建;建筑的建筑[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丁桂节;工人新村:“永远的幸福生活”[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东明;文本视域之当代西方建筑差异性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郎雯;情·趣·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葛林林;有机建筑与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关联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存金;凝固的教育音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茜茜;叙事性景观多维传感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李慧玲;绿色建筑理念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王文婷;“木”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的应用思路初探[D];江南大学;2011年
8 毕明岩;乡村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9 蔡笑;解构主义思潮对现代艺术形态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1年
10 杨少林;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海滨;;基于行为和构建主义的艺术设计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吴向阳;信息革命中的建筑与城市动向[J];时代建筑;1997年01期
3 张丹;;工地围墙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辉煌岁月——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五十年巡礼[J];江西政报;2002年17期
5 ;开拓创新 铸就辉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二十五周年回眸[J];规划师;2003年12期
6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3期
7 戴新能;50%,公共建筑节能整体战略目标——对话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潘云钢先生[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2005年08期
8 闻大全;浅析影响当前医疗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5年03期
9 孙霄奕;;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商业步行街区设计研究[J];规划师;2007年08期
10 董震;张其林;;铝合金面板试验研究和设计建议[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沙爱霞;;银川市城市边缘区自然开敞空间设计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G)[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黄志俊;曹平周;;大型薄壁筒体结构的开孔补强设计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郭义博;乔飞;;环境艺术设计形态语义之理论研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5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简介[A];全国住宅工程太阳能热水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钧院士负责和主要参与完成的代表性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及重点工程科研课题[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7 朱彦鹏;王秀丽;王文达;;大直径灌注桩桩身强度设计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王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目录(1981-2001)[A];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C];2002年
9 刘莹;;凛然,,摩天楼——城市建筑的显性复杂与隐性矛盾的反思[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文合;王铁良;白义奎;佟国红;;经济型日光温室设计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春芳;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修龙;要承担起国有大企业的行业责任[N];建筑时报;2007年
3 汪庆成邋李菖鹂;凝聚心血与情感的特别设计[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特约记者 金磊;地域特色设计文化建设的新审视[N];中国建设报;2005年
5 记者 朱盈洁 通讯员 米宏彬;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为故宫大修“量体裁衣”[N];首都建设报;2006年
6 温艺晗;中国十大建筑设计公司颁奖典礼在京举行[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7 徐晶;新北京电视台电气设计全数字化、网络化领先世界[N];中华建筑报;2008年
8 胡劲松;徐鸣会见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张人为等客人[N];徐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战德全;科学谋划延龙图空间布局[N];延边日报;2006年
10 林培;提升居住质量从了解住宅开始[N];中国建设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尚安;底部框剪配筋砌块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李天斌;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3 周东;基坑支护工程遗传优化设计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4 白丹;给水输配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5 郝晓赛;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6 张威;同治光绪朝西苑与颐和园工程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史洁;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王健;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秦柯;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的当前我国中学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马宏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与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方芳;武汉基督教教堂建筑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郎丰华;大跨度飞机维修库选型与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苗鹏云;城市广场及街道中环境设施的艺术造型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杨叶红;“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陈宾;动态空间[D];同济大学;2008年
7 崔敬;济南老城区民居改建设计与探索[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年
8 夏亚伟;钢筋混凝土深梁计算分析与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尹丹;我国高校学生村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石丹;居住建筑窗户外遮阳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99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59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