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耕地多功能规划设计研究
本文选题:耕地多功能 切入点:规划设计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耕地是农业最主要的生产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现阶段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破解这一问题需要耕地保护从单功能向多功能保护方向进行转变,提高耕地的综合效益。耕地多功能保护作为新的课题,现阶段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对实际应用意义还未得到充分体现。本文结合耕地多功能研究,提出应围绕生产、生态、景观以及游憩功能四大空间构建多层次多目标的耕地多功能规划设计体系,实现耕地多功能研究与实践地有效结合。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耕地多功能理论进一步探讨,重点结合耕地的空间属性,建立耕地多功能与具体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2)建立多目标多尺度的耕地多功能规划设计体系和具体内容;(3)以崇明岛为例,进行耕地多功能规划与设计实证。结论:(1)耕地作为具有空间属性的物质实体,围绕生产、生态、景观、游憩四类功能建立起耕地空间要素控制体系,进一步揭示出耕地空间功能的实现本质是各项空间要素的组合关系以及相关管理措施。(2)通过借鉴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建立总体布局、分区引导、详细设计三个层面的耕地多功能规划体系,为耕地多功能实践提供完整的路径。(3)结合崇明岛的实证,本文认为相关的研究可以避免耕地的无序利用,有效实现耕地多功能的协调发展,继而提供耕地的综合效益。创新点:(1)从空间属性出发,深化完善了耕地多功能理论的研究重点,即围绕生产、生态、景观、游憩功能展开规划与设计,实现耕地多功能的显化。(2)建立了总体布局——分区引导——详细设计三个层面的耕地多功能规划设计体系,为耕地多功能研究的落地奠定了基础。展望:耕地多功能的实质是耕地的复合利用,作为具有空间属性的物质实体,除了空间布局研究外,还应进一步明确各类要素的数量比例,而且需要大量调研和反复实践验证。希望相关研究可以继续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完善相关内容。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food and clothing for mankind and the basis for survival. Arable 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ion basis of agriculture and the basic resource and condition on which human beings depend for survival. China implements the strictest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from single 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protection,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cultivated l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still at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has not been fully embodied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multi-function study of cultivated l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research should revolve around production and ecology. The landscape and recreation function four big space constructs the multi-level and multi-objective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system, realizes the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effective union.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thesis includes: (1)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theory. Focusing on the spatial attributes of cultivated land,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specific spatial elements. (2) establishing a multi-objective and multi-scale multi-funct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system for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concrete contents.) taking Chongming Island as an example, Conclusion: as a material entity with spatial attributes, cultivated land, as a material entity with spatial attributes, establishes a control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spatial elements around four kinds of functions: production, ecology, landscape and recreation. It is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 essence of realizing the spatial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the combination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spatial elements and related management measures. By us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land use planning for reference, the overall layout and district guidance are established. Detailed design of three levels of arable land multi-function planning system, to provide a complete path for the practice of arable land. (3)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 of Chongming Island,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relevant research can avoid the disorder of arable land use.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and then provid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cultivated land. (innovation point: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attributes, it deepens and perfects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e multi-function theory of cultivated land, that is, it revolves around production, ecology, and landscap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creation function is carried out to realize the demonstration of multi-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2) the system of multi-func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ultivated land with three levels of overall layout, zoning guidance and detailed design is established. Prospect: the essence of multi-function arable land is the compound use of cultivated land, as a material entity with spatial attributes, besides spatial layout research,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urther clarify the propor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and need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and repeated practice. We hope that the relevant research can continue to further explore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relevant conten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越;;规划设计“动态景观”的方法[J];湖南林业;2006年11期
2 陶晓辉,刘勇;肇庆牌坊广场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1年03期
3 凌飞;视觉符号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石河子科技;2001年04期
4 蔡显发,何光槐;淮阴中学品梅园规划设计[J];江苏绿化;2002年06期
5 肖和忠;游船码头规划设计初探[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陈亮明,乔丽芳,张毅川;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生态化规划设计实践[J];江苏林业科技;2004年05期
7 崔学森;;现代陵园规划设计浅谈——上海福寿园设计实践[J];园林;2005年08期
8 武朝菊;李建东;;浅析济南地区破损山体治理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原则[J];山东林业科技;2008年02期
9 刘志强;;从集约型园林角度探讨植物规划设计对策[J];北方园艺;2010年03期
10 张雅萍;高小明;;浅谈“绿色家园”规划设计[J];陕西林业;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纪岗;;高品位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作到什么[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泳;;当前规划设计体制改革的思考[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月;;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思考[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7卷)[C];2013年
4 杨斌;张小杏;;高品位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5 吴翔;武凤文;;转型与重构背景下北京混合住区的规划设计探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6 金涛;苏世英;;浅析刘禹锡公园规划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7 王兵;;北京2008年奥运场馆规划设计[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文东;;浅谈生态型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以河南瑞奇郑东新区住宅小区为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9 邵福双;恽爽;;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的科技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以苏州中新科技城的规划设计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雄;;以景观为导向的规划设计理念与实践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怡平;林浆纸项目还建点规划设计方案原则通过[N];安庆日报;2006年
2 张建国;牧民定居行动规划设计支援工作启动[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3 本报记者 肖正华;抓住规划设计的“龙头”[N];中国建设报;2013年
4 李佳;五大措施推进规划设计业体制改革[N];中华建筑报;2008年
5 王晓阳;扎实有序推进会客厅建设[N];绵阳日报;2008年
6 记者 马朝丽;引入顶级设计队伍 提高规划设计水平[N];河北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邓小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设计好文化生态名人园[N];抚州日报;2009年
8 丰旭升;农民建房要科学设计[N];农民日报;2005年
9 ;尽快启动一铁厂遗址规划设计力争列入省“十二五”规划[N];本溪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张魁勇;科学规划设计 重建美好家园[N];成都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左长安;绿色视野下CBD规划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徐冰;基于多层级网络结构特征的规划设计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张倩;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梁丹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蔡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6 付标;陕北平矿与脆弱生态复合区生态恢复与环境质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笑然;低碳导向的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8 刘晓晖;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D];重庆大学;2010年
9 高会江;动态性状基因复合区间定位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倩如;山地墓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许曼;现代城市墓园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张一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物业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史磊;陕西山秦明珠现代农业高陵基地规划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亚鑫;绿野“慢”游—永安市h榈慢休闲度假村规划设计[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6 边谦;海绵城市体系视角下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陈丹阳;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周笑男;郑州市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9 史安溪;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10 董娅;西安市长安一中校园改扩建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00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60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