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莫言的诗意写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2 17:33

  本文选题:莫言 切入点:诗意写作 出处:《东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2012年成功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莫言,以其语言的独特性和文体的多样化一直为文坛所热议。自1981年首次发表作品以来,莫言的文学生涯已历经三十余年,从起步之初到成熟之后,再到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写作风格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从最初的“抒情写意”,到中期的“书写社会现实”,直至最后的“语言狂欢”,莫言每个阶段的写作都带着自身的独特性。但是,不管其写作风格如何变化,他始终都没有放弃对现实生活的“诗意”书写。本文着重从语言、文体、内容等多个角度对莫言的作品进行梳理和解读,总结出了其作品中存在的“诗意”特征。在艺术手法上,莫言在文本中表现出了“意象性”“象征性”、“想象性”等特点:在表现形式上,“语言的节奏化”、“文体的歌谣化”、“语境的抒情化”构成了其文体上的“诗意”特色。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本文对“诗意”的内涵做了界定,并从“语言”和“文体”这两个角度对莫言笔下的“诗意”现象进行解读。第二章在莫言“诗意写作”的特点下本文还发现莫言不吝笔墨对“丑”的事物进行细致刻画,并主要通过“丑化意象”和“丑化主题”来凸显“丑”,最终通过“抒情语境”的塑造完成了从“现实之丑”向“诗意之美”的飞跃。第三章,本文从莫言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上入手,探究其“诗意”写作的成因,并对其语言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做了总结。
[Abstract]:Mo Yan, the first Chinese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12,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literary circles for his unique language and diverse style.Since hi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81, Mo Yan's literary career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30 years. From the beginning to maturity, and then to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Mo Yan's writing style has been constantly changing.From the initial "lyric brushwork" to the "writing social reality" in the middle period, to the final "language carnival", Mo Yan's writing in each stage has its own uniqueness.However, no matter how his writing style changes, he never gives up his poetic writing of real life.In this paper, Mo Yan's works are combed and interpreted from language, style, content and so on, and the "poetic" features in his works are summarized.In terms of artistic techniques, Mo Ya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ism", "symbolism" and "imagination" in the text: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the rhythm of language", "the ballad of style", etc.The lyricism of context forms the poetic feature of its style.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poetic meaning and interprets the poetic phenomenon in Mo Yan'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and style.In the second chapter, under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 Yan's "poetic Writing", this paper also finds that Mo Yan does not hesitate to describe the "ugliness" in detail, and to highlight "ugliness" mainly through "Ugly Image" and "Ugly theme".Finally, the creation of lyric context completes the leap from "ugliness of reality" to "beauty of poetry".In the third chapter, starting from Mo Yan's life experienc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his poetic writing, and summarizes the richness of his language art style.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旦亮;德之不纯者莫言发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06期

2 傅金祥;天凉好个秋——莫言《倒立》内蕴解读[J];名作欣赏;2003年05期

3 李敬泽;莫言与中国精神[J];小说评论;2003年01期

4 曹民光;颠倒的世界 荒谬的存在——莫言《倒立》解读[J];名作欣赏;2004年01期

5 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J];当代文坛;2005年05期

6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7 朱宾忠;於可训;;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8 王学谦;;鳄鱼的“血地”温情与狂放幽默——莫言散文的故乡情结与恣肆反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9 葛浩文;吴耀宗;;莫言作品英译本序言两篇[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10 殷罗毕;;封闭在历史洞穴中的想象 《蛙》与莫言暴力史观的限度[J];上海文化;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楠;;莫言:得诺奖让我惊奇又惶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作家评论家共话莫言获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4 白烨;;莫言获诺奖引发的一些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5 郑周明;;是“幻觉”还是“魔幻”?——对莫言诺奖授奖词翻译的辨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6 刘正伟;;我看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7 杨扬;;讲故事与听故事——评《木匠与狗》[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8 陈欢欢;;莫言与诺奖[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9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10 ;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洪军;莫言游走在多重角色中[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赵敏;横读莫言[N];团结报;2001年

3 姜楠;莫言印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本报记者 吴小曼;莫言我不是一个大作家[N];华夏时报;2005年

5 本版撰稿 彭治国;莫言:当作家,,因为想吃肥肉馅饺子[N];华夏时报;2005年

6 小月;回归文学本身,莫打“莫言牌”[N];中国民族报;2012年

7 樊发稼;有感于莫言荣膺诺奖[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记者 付小悦;莫言获奖或将推动“文学热”[N];光明日报;2012年

9 佘宗明;莫言,一只吟唱的“蛙”[N];海口晚报;2012年

10 司马心;“莫言热”中一点忧[N];解放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年

3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年

6 于红珍;民俗文化资源与莫言及其文学世界[D];山东大学;2015年

7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8 斋藤晴彦;心理的结构与小说[D];复旦大学;2012年

9 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红莉;莫言,民间的行吟歌者[D];苏州大学;2004年

2 王佳慧;批评视域中的“莫言形象”演变[D];渤海大学;2012年

3 姜静;暴力的狂欢—论莫言的暴力叙事[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夏威;莫言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5 赵悦;网络莫言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麻文静;莫言文学在日本的受容[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TRAN THI HUE(陈氏惠);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孙月贞;论美国对莫言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贾国俊;莫言文学创作中的作者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朱光玉;论莫言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与发展[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01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701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