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点—轴作用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5 21:26

  本文选题:点-轴理论 + GIS ; 参考:《南京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颁布以及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都对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历史原因、自然禀赋、生活习性、缺乏统一规划等因素的驱使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一直处于自发形成的状态,导致用地粗放、布局混乱的现状。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下,引导乡村用地实现规划有序、节约集约、科学合理的发展,成为目前农村土地利用中急需解决的难题。点-轴理论作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中提炼出的一种经典结构模式,给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整合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村镇体系不同等级的划分对应点-轴理论中不同的发展极点,轴线适宜度评价体现了交通、水系等发展轴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金坛市作为研究区,在GIS技术、空间统计方法、点-轴理论的支持下,进行了金坛市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分析、村镇体系等级划分及影响范围确定、轴线适宜度分析,完成居民点地块的类型划定,然后为空间整合给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农村居民点现状分析。以年度土地利用变更图层中提取的居民点现状图斑用地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数据统计方法的支持下,综合运用基于距离的最邻近指数方法、基于密度的核密度估计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金坛市农村居民点的现状规模、空间布局模式、聚集程度、区域热点以及布局影响因子等进行研究,分析现状农居点用地存在的问题。(2)发展极点与发展轴分析。依据金坛市各行政村的现状分布的地理位置,运用K-均值空间聚类方法分成不同的群体;再基于改进了质量与距离参数的引力模型对村庄的综合引力值进行测算,根据引力值强弱划分不同组团内村庄的等级,形成金坛市村镇体系。利用统计分析工具量化发展轴对居民点用地的作用。(3)空间整合方案的提出。构建不同等级村镇的综合影响力指标体系,基于加权Voronoi图划定各个极点的影响区域,实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重构。基于道路、河流评价农村居民点的轴线适宜度,综合村镇等级、轴线适宜度、拆迁难易,确定不同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针对不同的发展类型提出相应的整合建议,实现村镇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的有序规划和合理布局。研究结论包括:(1)基于GIS技术以及点模式的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布局特征。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缓冲区叠加等手段直观地揭示出现状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形成的动因;(2)综合应用空间聚类方法与引力模型可以快速有效地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增长等级划分,且各等级空间分布趋于均衡。重构的引力模型更有效的表征出农村居民点的相互作用;(3)引入加权Voronoi图重新界定村庄各自的作用区域,摆脱了由历史、行政等原因划定的各村庄范围的束缚;(4)综合考虑村镇发展的"点"效应与河流、道路的"轴线"影响,将金坛市农村居民点斑块总结为4种不同的类型,根据类型的差异分别提供了相对应的空间整合策略。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rural area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GIS , spatial statistics and point - axis theory , and then gives a new angle for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 ( 1 ) Based on GIS technology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dot pattern , it can refl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 ( 2 )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spatial clustering and gravity model can reflect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 orderly planning and rational layout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208;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晏涵;刘觉民;韦林利;陈婷;陈果;霍金炜;;鹤城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2 徐涛;孙华;石铭;;农村居民点演化特征及整理的思考与建议——以江苏省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03期

3 姜广辉;张凤荣;韩连盛;谭雪晶;;论城乡互动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02期

4 周跃云;赵先超;;株洲市辖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6期

5 刘艳芳;孔雪松;邹亚锋;;不同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下的耕地潜力评价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9期

6 何林艳;吴国平;陈功勋;陈丽;代冬梅;师伟;;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农村居民点的城镇化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年06期

7 周飞;陈士银;吴明发;吴雪彪;;广东省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性评价与分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1期

8 张长玉;陶振坤;;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11期

9 王建国,胡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国土资源;2003年04期

10 周滔,杨庆媛,刘筱非;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难点与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来璐;李世峰;南国良;谭建欣;程昊;;山地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4 廖兴勇;王周辉;周佳松;;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措施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悦;乐亚良;黄锦峰;彭敏;;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6 谢磊;;当前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7 黄宏亮;;有序建造农民新居 倾力塑造农村新貌——关于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调查与思考[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8 孙其伟;;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与措施探讨[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9 朱凤凯;张凤荣;;都市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珍洁;郑新奇;杨玲莉;;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模式探讨[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孝平;新农村居民点布点规划通过评审[N];芜湖日报;2010年

2 记者 汤小俊;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建议治治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3 尹明;构建农村居住新格局[N];中国建设报;2003年

4 程伟虹;农村居民点规划控源截污近尾声[N];江阴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相玉梅;灌南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管理[N];连云港日报;2011年

6 郑力;泽普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步伐[N];中国建设报;2002年

7 王军 滕庆海;句容八成农村居民点通上客运班车[N];镇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彭泺;城镇化建设中应做到三个坚持[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叶春风 秦洁;“要为农民建房搞好规划服务”[N];联合日报;2007年

10 秦路;地大教授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敬峰;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佰林;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与空间分异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曹银贵;典型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管理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倩;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丹杰;豫北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时机时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覃瑜;市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莉;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康秀梅;陕西省农村居民点建设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肖君;基于宜居评价的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兵;基于利益主体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决策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李盼盼;基于农民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张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管伟;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整理模式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3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803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0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