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大石门沟森林公园次生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21-08-09 08:37
为了对次生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经营管理的依据与方法,采用SBE法对吉林市大石门沟森林公园次生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进行评价,利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对17个林内特征指标进行筛选,最后获得对林内景观质量影响较大的9个指标。参考指标与美景度的关系构建了次生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同时对筛选的78个景观样本进行聚类划分,最终将其分为三大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指标与美景度相关分析表明:灌木高度、树木姿态、自然程度、树木排列、透视距离与美景度间有极显著相关关系,色彩对比度、视觉中心、质感、空间感与美景度间有显著相关关系,而树木平均高、树木平均胸径、枝下高/树高、林下倒木度、郁闭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私密性与美景度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可以判定指标对美景度的影响,根据相关系数将影响美景度的指标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排序为:树木姿态树木排列透视距离自然程度灌木高度色彩对比度质感空间感视觉中心。(2)通过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美景度等级之间的树木姿态、质感、自然程度、透视距离、树木排列和灌木高度差异显著,而色彩对比度、视觉中心和空间感差异均不显著;树木姿态、自然程度、树木排列、质感、透视距离与美景度等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木高度与美景度等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依据指标与美景度等级变化关系建立美景度模型如下:SBE=-128.391+15.63树木姿态-3.615灌木高度+20.379透视距离+17.933自然程度(3)利用与美景度相关性较为显著的树木姿态、树木排列、灌木高度、空间感、视觉中心、色彩对比度、质感、透视距离、自然程度9个指标采用欧氏距离来衡量筛选后的指标差异,应用离差平方和法对78块景观样本进行系统聚类,将次生风景林林内景观分为三类,并应用上述构建的美景度模型判定其景观质量。结果表明:类型Ⅰ林内景观质量最好,美景度值为33.08,范围在8.75~52.4之间,定义为高美景度景观;类型Ⅱ林内景观质量次之,美景度值为14.36,范围在20.79~38.53之间,定义为中美景度景观;类型Ⅲ林内景观质量最差,美景度值为-30.81,定义为低美景度景观。
本文编号:2500700
北华大学吉林省
页数:69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风景林景观的概念及发展背景
1.1.1 风景林的概念
1.1.2 林内景观的概念
1.1.3 风景林的发展背景
1.2 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1.2.1 景观评价的四大学派
1.2.2 风景林评价的二个阶段
1.3 风景林质量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1.3.1 评价指标体系
1.3.2 评价模型
1.3.3 不同尺度景观要素对美景度的影响
1.4 森林公园的功能及管理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与调查
3.2 林内景观评价指标的选取
3.3 景观质量评价方法
3.3.1 样地照片拍摄
3.3.2 照片筛选与分类
3.3.3 评判者的选取及评判过程
3.4 数据处理
3.4.1 美景度计算
3.4.2 美景度等级的划分
3.4.3 指标与美景度的相关分析
3.4.4 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3.4.5 系统聚类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石门沟森林公园次生风景林林内景观美景度模型的建立
4.1.1 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
4.1.2 林内景观指标与美景度等级关系研究
4.1.3 次生风景林林内美景度模型的构建
4.1.4 小结
4.2 大石门沟森林公园次生风景林林内景观类型的划分
4.2.1 林内景观聚类分析的结果
4.2.2 林内景观质量的分类
4.2.3 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介
致谢
期刊论文
[1]人工油松风景林的林木分级技术[J]. 毛斌,徐程扬,李乐,陈瑜. 林业科学. 2014(10)
[2]基于SBE法的长白山森林景观美学评价[J]. 杨鑫霞,亢新刚,杜志,包昱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3]南京郊野公园地被植物调查与分析[J]. 顾亚春,芦建国. 江苏林业科技. 2012(02)
[4]北京市郊野公园游憩设施及游憩者行为偏好研究[J]. 曾瑶,齐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5]天然次生林林内景观评价模型[J]. 李俊英,闫红伟,唐强,祝跃.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06)
[6]北京低山山桃针叶树混交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及经营技术[J]. 李效文,贾黎明,李广德,郝小飞.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7]福建省山地坡面风景游憩林单因素美景度评价研究[J]. 董建文,翟明普,章志都,刘可人,王艳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06)
[8]徐州云龙山侧柏林景观评价[J]. 闫家锋,关庆伟,邓送求,于水强,马俞. 中国城市林业. 2009(01)
[9]基于粗糙集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J]. 文益君,周根苗,张晓蕾,吕勇. 林业科学. 2009(01)
[10]国内外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对比研究[J]. 房仕钢. 防护林科技. 2008(04)
博士论文
[1]北京市城区城市森林结构及景观美学评价研究[D]. 黄广远.北京林业大学 2012
[2]京郊低山风景游憩林质量评价及调控关键技术研究[D]. 章志都.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 邓向瑞.北京林业大学 2007
[4]婺源县森林景观美学评价及其对生态旅游影响的研究[D]. 欧阳勋志.南京林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长白山天然风景林林木形态特征与分级研究[D]. 陈瑜.北京林业大学 2014
[2]北京西山风景林中、远景景观质量评价研究[D]. 李波.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京郊典型风景游憩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技术研究[D]. 李翠翠.北京林业大学 2010
[4]生态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初探[D]. 缪林海.福建农林大学 2008
[5]我国森林景观视觉设计途径初探[D]. 郝小飞.北京林业大学 2007
[6]侧柏刺槐林群落生态学特征及林内景观影响研究[D]. 章志都.福建农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500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500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