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阶层祝寿绘画的主要类型与表达范式
本文关键词: 祝寿绘画 文士阶层 类型 审美趣尚 表达范式 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传统社会中,文士阶层基于自己的审美需求和生命价值取向,为祝寿绘画融入了诸如道德、情操、品格等方面带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符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祝寿绘画在常规应用时表现手法单调、内容趋同、文化内蕴浅露、精神性缺乏方面的不足,使其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图式和雅化意蕴。在创作模式的表达上,文士阶层在图像中了植入一些被赋予清贞人格、脱俗情操的意象元素,并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融入创作之中,改变了先前祝寿绘画仅以祈愿生命长久为主旨功能的恒常藩篱,使这类绘画具备了化俗为雅的审美情趣和生命觉性。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literati based on their own aesthetic needs and life value orientation, the painting for the celebration of the birthday into such aspects as morality, sentiment, character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ymbol with cultural significance. To a certain extent, it makes up for the lack of monotonous expressive techniques, converging content, shallow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lack of spirituality in the routine application of Zhu Shou painting, which makes it present more abundant schemata and refined meaning. The literati have implanted in the image some image elements which are endowed with pure personality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lif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creation. It changed the everlasting barrier of the previous painting of wishing life for a long time, and made this kind of painting have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life perception of transforming vulgarity into elegance.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课题“民俗艺术视角下的祝寿图像研究”(14YJC760007) 安徽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安徽省民间美术实践教学”
【分类号】:J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必扬;试论士阶层的历史使命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吴悦;清末教育新政与士阶层的转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杨洪远;;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士阶层瓦解的标志——兼论清朝灭亡的原因[J];甘肃农业;2006年01期
4 金桂兰;;清末民初士阶层的游侠情结[J];兰台世界;2012年12期
5 詹子庆;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J];史学月刊;1984年06期
6 草木子;;说“冠”[J];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01期
7 李御娇;;“入世”与“遁世”:中国士阶层的价值诉求和生存智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王亚静;;从十三四世纪西欧社会结构的演变看教士阶层的构成变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王泽民;;春秋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及其社会文化性格[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10 蔡靖泉;楚、秦的“士”与社会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人民日报社 王兆雷;范仲淹:中国传统士阶层的典范[N];中国教育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钱勇;义利字典序结构假设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内在运行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地;汉魏六朝文士阶层音乐传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文敏;中国传统士德及其当代重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3 许欣悦;宋代士阶层文化对造物思想产生的影响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4 乔振;儒家文化对越南士阶层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健;从古代的士到现代的知识分子[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晓臣;十四世纪的黑死病与英国社会之变迁[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7 沈少英;论周代士人身份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26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52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