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知觉与动画创作研究
本文选题:运动知觉 + 动画创作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运动知觉(perception of movement)是电影心理学中一个分支的概念,是物体的运动特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运动知觉对动画创作的影响很大,其对于动画角色的运动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让运动规律成为动画制作唯一的参考和标准,运动知觉的引入使得运动规律仅仅成为基本的满足条件,相反知觉对于角色的把握成为重要的因素,这也使得角色更加富有生命力。然而学界对运动知觉和动画创作的关系关注不够,研究成果寥寥。有鉴于此,笔者拟从运动知觉的角度分析动画作品的创作,深入剖析两者的关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当下的动画创作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前三章阐述了运动知觉与动画创作的关系及其作用。首先阐述了运动知觉原理提出的必要性,探讨了运动知觉对动画创作的影响,并分析了运动知觉对动画创作的作用。后两章主要探讨了运动知觉的一些具体应用问题包括运动知觉在动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角色运动与活力等问题。通过举例分析,指出运动知觉是动画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运用运动知觉把握动画作品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是相当有必要的。
[Abstract]:Motor perception of motion awareness is a branch of film psychology, which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s in the human brain. Motion perception has a great impact on animation creation. It ha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ovement of animation characters, and no longer allows the law of motion to become the only reference and standard for animation produ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motion perception makes the law of motion only become the basic condition of satisfaction, on the contrary, percep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grasp the role, which also makes the role more vigorous. However, scholar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on perception and animation creation,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very few. In view of this, the autho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creation of animation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on perception, deep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discuss the relevant issues, hoping to have a certain enlightening effect on the current animation creatio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on perception and animation creation. The necessity of the principle of motion perception is expounded, the influence of motion perception on animation creation is discussed, and the effect of motion perception on animation creation is analyzed. The last two chapters mainly discuss some specific application problems of motion perception, such as 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motion perception in animation works, the movement and vitality of characters and so 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motion perception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animation cre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use motion perception to grasp the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characters of animation work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8.7;J95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大治;;浅议手风琴演奏中的协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3 蒲天村;;对植物色彩艺术的研究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4 储可可;;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5 高明;;张彦远的艺术创作论倾向[J];书画世界;2005年02期
6 张晓玲;;论广告创意中的视觉化转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汪巍,过伟敏;信息时代的环境及其审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李鸣钟;;表现主义内在因素对绘画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9 朱露露;;马蒂斯的艺术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10 刘丹丹;;浅析中国书法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浩;;潜意识或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霍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燕杰;曹春晓;;插画设计中的情感色彩表达[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6 赵璧;;视错觉折射出的产品语意[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陈昭霓;;视频媒体中的动态版式设计[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8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章益国;;对“通识”的三种误解[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10 郭亚男;;现代城市雕塑的色彩空间[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蒋志杰;中小尺度游憩地理环境认知与空间行为的交互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3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邹迎双;反思图像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淑青;主体情绪状态和材料情绪模式对加工过程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冯素娟;服装平面广告图形的同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20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92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