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绘图在考古器物绘图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电脑绘图 + 考古 ; 参考:《大众文艺》2016年09期
【摘要】:随着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单纯的用语言或文字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相对较困难,无论是器物绘图还是各类遗迹平剖面图,仍然多采用手工座标法绘制,这种原始的工作方法应得以改进或更新,与时俱进。手绘板连接电脑绘图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图形的直观性可以正确反映文物的原始面貌,考古数字化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后期传输、出版、研究领域都有极高运用价值。一份完整的考古发掘报告或论文都附有一定的绘图资源,才能更加鲜明的表现考古报告或做学术考古。电脑绘图的对象主要包括考古发掘中所揭露的遗迹和遗物,目前大部分考古器物图绘制主要还停留在手工绘制阶段或单纯借助电脑绘制,利用手绘板生成考古绘图可以进一步满足考古挖掘的大量绘制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考古人员的工作负担。笔者通过在考古工地实习过程中发现手绘板与电脑绘图相结合的重要及便利程度,针对这一要求,将手绘板与电脑绘图相结合应用于考古器物绘图中的研究。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it is relatively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 shape and size of objects simply by language or character. This original working method should be improved or updat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advantage of the hand-drawn board connecting computer drawing is obvious, the visualization of graphics can correctly reflect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archaeological digitization is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In the later stage of transmission, publication and research, the field of archaeological digitization has extremely high application value. A complet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report or paper is accompanied by a certain drawing resources, so that the archaeological report or academic archaeology can be performed more clearly. The objects of computer mapping mainly include relics and relics exposed 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t present, most of the archaeological objects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manual drawing or simply drawing by computer. The use of hand-drawn plates to generate archaeological drawings can furth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 larg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lighten the workload of archaeologists. The author finds out the importance and convenie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hand-drawn board and computer drawing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on archaeological site. In view of this requirement, the author applies the combination of hand-drawn board and computer drawing to the research of archaeological object drawing.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学院;
【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资金项目资助编号JYC201423
【分类号】:J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J];考古;2000年12期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唁电[J];江汉考古;2001年03期
3 徐湖平;江苏考古工作世纪之初的思考[J];东南文化;2002年01期
4 何驽;;《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读后思考[J];考古;2002年12期
5 付彤;陈璐;;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J];考古;2003年02期
6 宋建;;上海考古随想[J];上海文博论丛;2004年01期
7 李零;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J];读书;2004年06期
8 洪石;;“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考古;2005年06期
9 盛之瀚;;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成立揭牌[J];东南文化;2006年05期
10 胡小伟;;浅谈盗墓对考古工作的危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林辉;;近年来西藏地区主要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收获[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罗宗真;;我和六朝考古——回顾六朝考古工作五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梁太鹤;;可乐考古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张忠良;王峰;富锡良;;综合物理探查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研究[A];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论文集(1995—2005)[C];1995年
5 ;中国金莲山考古发现疑似针灸用具[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索秀芬;;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纪要[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刘诗中;;江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A];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C];2011年
8 郭京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从北京的考古工作谈起[A];繁荣古都历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坛文集[C];2013年
9 张忠培;;关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几个问题——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10 郭京宁;;北京考古发现与北京文化之都建设[A];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4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李陈奇;新时期考古工作的主战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江苏省文物局局长 王慧芬;创新考古体制 推进考古工作[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方启 麻赛萍 贾博宇 范佳翎;你想了解考古吗?[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孙秀丽;基建考古 何去何从[N];中国文物报;2012年
5 ;微言大义:考古与盗墓的微博大讨论[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2013:四川科技考古元年[N];中国文物报;2013年
7 曹金萍 开封市文物工作队;重视明清考古:学科发展的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郭潇雅 实习记者 吴运亮;国内首个“文物移动医院”将现代科技带到考古现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土木;让考古的回归考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李佳霖;北京市立法细化“施工前考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金鑫;综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应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6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付宁;史前至12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东西文化交流[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王新春;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韶光;潮湿环境模拟考古现场地下水控制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学超;良渚遗址考古期病害与微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海明;郑韩故城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振宇;宋代漏泽园相关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佩萌;大西安地区墓葬类考古遗存保护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6 程亚南;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设计系统应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7 郭云菁;公众考古传播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吴玲;安徽考古的兴起[D];安徽大学;2015年
9 代生;考古发现与《天问》研究[D];烟台大学;2008年
10 范伊然;考古项目的电视新闻表达[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02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002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