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禅师书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12:58
明末清初之际遗民甚多,尤以“明末四僧”最为夺目,但是滇南之地却有一位不亚于“四僧”的担当大师,他虽声名不显,但却享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他初为士子而后为衲子,一生历尽坎坷,生逢乱世实为不幸,但在书画上卓有成就,对后人而言又何其有幸。书法与绘画自打兴起便注定缘分匪浅,诗文与绘画亦常被人称作姊妹艺术,诗书画三者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中国艺术史中书画合一或诗画一体的名家辈出,王维的诗和画高绝玄妙;苏轼的诗和书豪迈磅礴;赵孟頫将书和画完美融合;董其昌亦将书画的关系解读得恰到好处。伴随文人画的发展,“以诗入画”和“以书入画”的艺术理论出现并不断完善,至明清时已趋于成熟。担当便是明末清初书画兼具的代表人物,担当的绘画冠其三绝,书法次之。担当的书画作品中常见诗与画、书与画融合的踪迹,这是他书画艺术中最为鲜明的特点,以此为基点展开对担当书画艺术的探索,方能探得其中的奥秘。本文就从担当的书画艺术着手,从“以诗入画”和“以书入画”的角度,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分析担当的书画艺术特点,并阐述担当的艺术地位及其在书画史中的影响。研究明末清初书画史上这样一位重要的书画大师,对了解明末清初书画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担当及其艺术渊源”。本章主要围绕担当的生平、师承关系及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担当初为儒家士子后为禅门衲子,一生坎坷波折。担当曾师承董其昌、陈继儒等,于诗文、书法和绘画方面卓有成就。明末清初的乱世之中,担当始终保有一份家国情怀,留有一份傲然骨气,成为明末众多遗民逃禅之一。第二部分为“禅宗在担当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本章主要从禅理出发,对禅宗与担当的诗歌、绘画和书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担当初为士子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又于出家后跟随湛然云门、苍雪等禅师学习禅理,颇得禅宗真意。担当的艺术作品中常十分自然地流露出禅宗思想,笔墨之间氤氲禅意。第三部分为“担当的书画艺术分析”。本章主要分析担当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他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均与“以书入画”和“以诗入画”这两种艺术观点有密切的关系,运用这两种观点分析其具体的书画作品,解读其艺术风格。担当对书画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他的书画作品中处处可见书画、诗画相融合的表现形式,此种风格源于其世俗所学与禅宗思想的融合,以及对书画艺术的完美把控。第四部分为“担当在书画史中的地位及影响”。本章在梳理担当书画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从担当在书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方面进行分析。担当长居滇南地区,故其作品流传并不广泛,但他的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明末四僧”,然而艺术地位却相差甚远。担当的艺术地位始终未能达到与其艺术成就相匹配的高度,但随着对担当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在书画史中终会有一个合适的地位。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12
【部分图文】:
担当深受玄宰和眉公的影响,对南北宗之说十分推崇。他们所一致推崇的南宗鼻祖王维就擅长禅画,王维信奉南宗禅,《旧唐书》中记载道:“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退朝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49]他曾经为慧能作碑文,王维的佛学造诣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其绘画作品之中,虽然王维的真迹并没有遗存下来,但历代名家的手札中都有关于王维绘画的描述,其中《宣和画谱》中关于王维的著录多达 126 条,可见王维绘画作品的价值之高。禅画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不矫揉造作,看似是禅师的信手拈来之作,实则作品中透露出纯任自然的感觉。担当大师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居多,而历代的山水名家无不提倡游历山水归而作画。深究其根源,庄子在《知北游》篇曾经写到孔子答颜渊所问的话,“山与林,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欤?”[50]儒家文化也推崇亲近自然,在自然中获得乐趣。董其昌也强调不仅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担当在出家前游历了诸多名山大川,山川景致藏于心中。胸中囊括无数风景,挥毫自然一蹴而就。
观画而禅意了然。禅本来就是不能够用言语表达清画也不能够确切言明禅的内涵,但绘画与诗有着相似、相通之处能够贴近禅的旨趣,能够从深层次阐发禅的意义。所画的《山水人物册页》(见图 2-2)(金笺墨笔,长 50.8cm,宽省博物馆)中枯树旁有一茅草房,小山在远处,一位高人端坐于。此画虽只有墨色,却能散发着五彩的韵味,画面传递着一股冷跋更为夺目:“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十分浓厚,换言之其本身就是禅语。“是”与“非”是现实中最担当却认为既“是”又“非”,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分,很显然禅通俗思维。画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图画,而是具有其表征之外的东西。形、色皆抛却,入目只有空、寂、清、冷的氛围,此皆已超出传统意义上对其的解读,形而不形,色而不色,重笔墨却当禅思所得传递出的正是这样一种笔墨观。
《溪亭垂钓图》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2507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12
【部分图文】:
担当深受玄宰和眉公的影响,对南北宗之说十分推崇。他们所一致推崇的南宗鼻祖王维就擅长禅画,王维信奉南宗禅,《旧唐书》中记载道:“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退朝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49]他曾经为慧能作碑文,王维的佛学造诣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其绘画作品之中,虽然王维的真迹并没有遗存下来,但历代名家的手札中都有关于王维绘画的描述,其中《宣和画谱》中关于王维的著录多达 126 条,可见王维绘画作品的价值之高。禅画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不矫揉造作,看似是禅师的信手拈来之作,实则作品中透露出纯任自然的感觉。担当大师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居多,而历代的山水名家无不提倡游历山水归而作画。深究其根源,庄子在《知北游》篇曾经写到孔子答颜渊所问的话,“山与林,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欤?”[50]儒家文化也推崇亲近自然,在自然中获得乐趣。董其昌也强调不仅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担当在出家前游历了诸多名山大川,山川景致藏于心中。胸中囊括无数风景,挥毫自然一蹴而就。
观画而禅意了然。禅本来就是不能够用言语表达清画也不能够确切言明禅的内涵,但绘画与诗有着相似、相通之处能够贴近禅的旨趣,能够从深层次阐发禅的意义。所画的《山水人物册页》(见图 2-2)(金笺墨笔,长 50.8cm,宽省博物馆)中枯树旁有一茅草房,小山在远处,一位高人端坐于。此画虽只有墨色,却能散发着五彩的韵味,画面传递着一股冷跋更为夺目:“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十分浓厚,换言之其本身就是禅语。“是”与“非”是现实中最担当却认为既“是”又“非”,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分,很显然禅通俗思维。画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图画,而是具有其表征之外的东西。形、色皆抛却,入目只有空、寂、清、冷的氛围,此皆已超出传统意义上对其的解读,形而不形,色而不色,重笔墨却当禅思所得传递出的正是这样一种笔墨观。
《溪亭垂钓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文;;禅与画禅:禅对时空的超越[J];民族艺术;2013年04期
2 邢文;;雪中芭蕉:唐人禅画的时空观及中国禅画的基本线索[J];民族艺术;2013年02期
3 李伟卿;;一自为僧天放我——担当出家问题的再审思[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张云霁;;浅探担当出家前后的精神世界[J];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5 杨增铭;;天趣若随吾笔转 画禅无墨教谁参——释担当及其诗书画艺术蠡评[J];大理文化;2005年02期
6 张诚;阎蜜;;担当的书法艺术[J];中国书法;2004年12期
7 杨开达;丑与怪诞:担当暮年的审美倾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 李伟卿;担当审美倾向的形成及特点——为担当和尚诞生400周年作[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9 杨开达;;担当大师的艺术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0 杨开达;;诗书寄尘迹,棲禅亦老儒——担当大师其人其诗[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本文编号:2862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6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