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废墟”在当代油画中的美学价值
发布时间:2020-12-08 22:10
时至今日,探索艺术的当代性不仅仅局限于各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大多数人在过于物质化的社会中探寻一处精神栖居之地。而我在这探寻中,对于这种自带记忆痕迹与鲜明当代性的城市废墟产生了极大的敏感。时下,拆迁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活中的常见部分,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永无休止的拆和迁是中国现代化与商业化必经之路,也是城市更新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拆迁无疑是要离开他们所熟悉的环境重新开始,这里的一切被挖掘机埋葬,不再属于原来的主人,唯独残留了对这座城市记忆的痕迹。作为90后的艺术青年,对这日益发展的城市怀着美好的憧憬,如今的她变成“废墟”:荒凉的空地中满是残破不堪的房屋和一堆又一堆的垃圾,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碰撞,城市废墟成了我绘画创作的主体与方向。在创作过程中,我反复尝试具象-意象-抽象的表现手法来传达我所看到的“废墟”,利用现当代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对当下的现实、对往昔的记忆与对明天的希望。毕加索说过:“艺术本身不变,而是人的思想在变。因此,艺术之所以变,正表明思想在变。”这是艺术发展的原理。基于自己思想在不停地转变,因此在探索过程...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2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尹秀珍以装置形式创作的《废都》
到漫天的尘土轻轻地覆盖了这座城市的内外空间,风轻轻一吹,也尘埃,很快这片土地将被重新赋予生命。在我看来,这一切就是来之间细腻的对话。这些被拆迁的房屋随着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悲在艺术家手里大放异彩。例如尹秀珍以装置的形式创作的《废都》墟以此保存她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记忆;荣荣以破烂的招贴画(图运用独特的摄影视角精确捕捉了流动在这些城市废墟中的绚丽与涂鸦(图 3)的艺术形式与他所生活的城市展开了对话。在看到这代语言作品的时候更加深了我对城市废墟的个人情感。同时,我自消失的痕迹用自己的方式保留下来。因此在题材上,我很明确地选所体验的生活图景,通过油画创作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观念的实践现“城市废墟”的系列油画:系列一《即将消失的对话 1、2》;般错落的墙 1、2》;系列三《到处是残垣断壁 1、2、3》。我希望让观者和艺术再现的对象融为一体,在观看过程中引起共鸣。
图3张大力的艺术涂鸦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艺术创作中形式语言的综合表现及其可能性研究[D]. 马俊伟.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05768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2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尹秀珍以装置形式创作的《废都》
到漫天的尘土轻轻地覆盖了这座城市的内外空间,风轻轻一吹,也尘埃,很快这片土地将被重新赋予生命。在我看来,这一切就是来之间细腻的对话。这些被拆迁的房屋随着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悲在艺术家手里大放异彩。例如尹秀珍以装置的形式创作的《废都》墟以此保存她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记忆;荣荣以破烂的招贴画(图运用独特的摄影视角精确捕捉了流动在这些城市废墟中的绚丽与涂鸦(图 3)的艺术形式与他所生活的城市展开了对话。在看到这代语言作品的时候更加深了我对城市废墟的个人情感。同时,我自消失的痕迹用自己的方式保留下来。因此在题材上,我很明确地选所体验的生活图景,通过油画创作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观念的实践现“城市废墟”的系列油画:系列一《即将消失的对话 1、2》;般错落的墙 1、2》;系列三《到处是残垣断壁 1、2、3》。我希望让观者和艺术再现的对象融为一体,在观看过程中引起共鸣。
图3张大力的艺术涂鸦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艺术创作中形式语言的综合表现及其可能性研究[D]. 马俊伟.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05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0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