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潘天寿美术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2:08

  本文关键词:潘天寿美术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国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画发展的基础导向,而中国画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所以中国画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美术教育范畴的问题,同时也关涉到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中国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拿出了自己的教育发展方案。其中,潘天寿,作为一位伟大的中国画大师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在那个文化和社会都面临巨大危机的时代,自觉地从中国画的内部去发现问题,为促进传统中国画教育与现代教育体制的融合进行了有建设性的探索,并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正是他自信而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和“借古开今”的艺术主张,赋予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为现代中国画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潘天寿的美术教育思想是围绕着“振兴民族艺术”这个中心,以“人格教育”为主干,以“学识修养”为支撑,以“借古开今”为途径,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内容展开的,其精神实质是民族精神的构建与重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构建了一套人物、山水、花鸟独立分科,以白描、双钩为造型基础训练,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基于传统笔墨趣味的教学体系。本文将采用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的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及实践三大因素,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对他的美术教育思想和中国画教育体系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便进一步认识潘天寿的美术教育思想在现代中国画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并存的今天,如何保持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独特性,是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潘天寿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绘画的教育主张,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发掘、借鉴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另外,,更直接的方面,相对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过于重视共性培养而忽视艺术独特性的不足,潘天寿从艺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出发,强调民族艺术独特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也为中国美术教育从保持民族特性的角度去加强建设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潘天寿 美术教育思想 中国画教育 民族特色 借古开今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2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引言10-14
  • (一) 选题的意义及价值10-11
  • (二) 研究现状分析11-13
  • (三) 研究方法13-14
  • 1.潘天寿的美术教育经历及教育思想的形成14-40
  • 1.1 潘天寿美术教育实践的社会文化背景14-27
  • (1) 美术思潮与流派的迭起15-21
  • (2) 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21-27
  • 1.2 潘天寿的美术教育经历及教育思想的形成27-40
  • (1) 孕育、起步阶段(1915~1927)27-32
  • (2) 成长阶段(1928~1948)32-36
  • (3) 成熟完善阶段(1949~1966)36-40
  • 2.潘天寿的美术教育思想40-55
  • 2.1 "做一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的人格教育观41-44
  • 2.2 重视学识修养的全面教育观44-46
  • 2.3 "借古开今"的艺术传承发展观46-49
  • 2.4 强调独创精神的创新教育观49-55
  • 3.潘天寿的中国画教育体系55-70
  • 3.1 坚持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坚持分系分科56-58
  • 3.2 提倡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诗书画印四全58-60
  • 3.3 具有中国画特色的基础课教学60-63
  • (1) "素描+笔墨"60-61
  • (2) 正确处理临摹与写生的关系61-62
  • (3) 中国画构图62-63
  • 3.4 兼顾传统与创新的艺术原则63-65
  • 3.5 务实有效的教育方法65-68
  • 3.6 合理的师资调配和完善的教育体制68-70
  • 4.潘天寿美术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70-80
  • 结语80-81
  • 参考文献81-87
  • 附录87-91
  • 后记91-9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海鹰;林凤眠绘画艺术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潘天寿美术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4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8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