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通俗水浒豪杰百八人》中女性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12:03
  歌川国芳在《通俗水浒豪杰百八人》系列作品中彻底将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日本本土化的翻改的创作方式,以及作品所呈现出的意义至今仍对日本诸多行业产生着影响。尤其在这套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是江户时期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表达的极致,这套作品的成功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范本和成功的创作经验。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献、走访获得的一手资料,对《通俗水浒豪杰百八人》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入手,通过五个章节部分深入剖析此套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力求进一步挖掘出江户时期町人阶层的审美趣味以及日本对外来文化“本土化翻改”的民族性精神。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水浒故事在日本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以此引入歌川国芳的作品《通俗水浒豪杰百八人》。第二部分,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剖析解读《通俗水浒豪杰百八人》中的女性形象。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由图像入手,通过结合对江户时期町人阶层审美趣味的解读,分别从构图、线条、色彩分析,详谈画面;第二,主要从纹饰的运用入手以小见大的去解读作品华丽画面效果下所隐藏的内在规律;第三,从技术层面分析,探究为何唯有“锦绘”技术方能支撑起这套作品的画面效果。第三部分,通过对陈洪...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通俗水浒豪杰百八人》中女性形象研究


图1-2武士德川茂德像摄于1853?

城廓,作品,浮世绘,读本


《通俗水浒豪杰百八人》中女性形象研究??-i.?Wm??图1-2武士德川茂德像摄于1853?图1-3吉原城廓花魁游街蜷山石花导演作品《恶女花魁》??年?剧照??的背后却笼罩着武士阶级强权统治的阴霾。原本只在富庶的町人阶级中所流传的“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的风气自下而上迅速蔓延至整个疆土,意趣甜俗的读本小说也在吉原??这片逍遥地氤氲而生。一时间,吉原便成为了当时江户城乃至全日本文化的输出中心。??那些读本小说也成为江户男人的掌中宝,口口相传,并且“由文入画”地带动了一个新??兴的产业:浮世绘。??浮世绘,广义上是对円本风俗画的统称,如今??通常被专指为“锦绘”,即彩色印刷的木版画。H本??K户时代的风俗iw丨相比较于中B明代版綱成熟时N?7?'??晚r近?个世纪,所以中国明代的版|叫在传入h木%:^?u:i??后即成为范本=郑振铎先生在《中国版洲丨史图求》{?r??中提到的《风流艳畅图》(图i-4)系列流入卜丨小;^??后对H+IWI'坛起到f强人的冲击作用、一反“人和?'??绘”(图1-5)的端丨i:素雅。整个H本邮坛的美学意?;?'■,??识考量在当时社会风气的支配下逐渐开始着重对世??俗生活的反应和对感官刺激的追求

自画像,豪杰,浮世绘,水浒


??feA?图1-5大和绘《〈山水屏风〉旧东寺》藏fn本京1.2歌川国芳与《通俗水浒豪杰百歌川国芳(UtagawaKuniyoshi,1"798-?1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浮世绘师(图I-7)。于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下简称“百八人1系列他在作品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忠臣水浒传》对《水浒传》的翻改[J]. 郭丽英.  名作欣赏. 2016(23)
[2]日本“水浒绘本”的审美诠释[J]. 吴双.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07)
[3]论《浮世绘水浒传》版画插图的艺术特色[J]. 张蓓.  中国美术. 2016(03)
[4]浮世绘之美人画&役者绘[J]. 杨柠语.  海洋世界. 2015(10)
[5]《水浒传》女性人物浅析[J]. 王晓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5(36)
[6]浮世绘与印象派——浅谈歌川国芳[J]. 郑荻.  艺术科技. 2014(05)
[7]中国明代《水浒传》插图与日本江户《水浒传》插图比较研究[J]. 时准.  美术教育研究. 2014(07)
[8]陈洪绶水浒人物绘画以及对日本水浒绘画的影响[J]. 时准.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3(10)
[9]陈洪绶和歌川国芳的水浒人物比较研究[J]. 时准.  文艺争鸣. 2013(09)
[10]浮世绘大师歌川国芳的水浒绘画[J]. 时准.  美与时代(中). 2013(09)

博士论文
[1]日本江户时代读本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D]. 汪俊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浮世绘审美特征研究[D]. 刘盛楠.中南民族大学 2010
[2]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的审美意蕴初探[D]. 黄晓丹.福建师范大学 2010
[3]《水浒传》女性形象分析[D]. 张彩云.湖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22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22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a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