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浅析博纳尔艺术创作及对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10 20:28
  皮埃尔·博纳尔是19世纪继印象派之后法国纳比派画家。他在早年受到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将印象派的色彩观念和浮世绘中的一些具有装饰性的元素融入进自己的创作中。使他的作品早起更加具有东方绘画的装饰性韵味;后期的博纳尔吸收了印象派的色彩表现方法,将光与色加以运用,但又区别于印象派,将印象主义加以延伸、创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主观意识在自己的创作中,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题材都是来自于身边的景物和人物,这和他的家庭背景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各种艺术流派的纷乱之下他选择远离世俗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和绘画风格,并且在绘画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从未放弃过创新和探索。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浅析博纳尔艺术创作及对我的影响


《法国香槟》,1891在1888年申请进入利安美术学院,促使他很快进入了他的艺

饰带,马车,保姆


山东师范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6图2《保姆出游马车的饰带》,1897年艺术观点的影响,使自己的画面从客观变得更加的趋于主观性,形象更加的注重平面装饰性处理。博纳尔和维亚尔的关系最为要好,他们俩都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天赋,他们的绘画题材都是来自身边的家庭生活场景,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后来由于纳比派中不断地出现有分歧,没几年纳比派就濒临解散,最终在1900年,因德尼创作了一幅《像塞尚致敬》,在画中伙伴们都在一旁观赏塞尚的一幅静物画,纳比派成员们就此也正式解散。纳比派解散后的博纳尔依然坚持其最初的艺术主张,不断地探寻和践行其创作理念,最终还是在创作中建构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二)东方绘画及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博纳尔早期创作了大量的屏风,书籍插画,海报等具有装饰性的作品,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他1894年在《白色杂志》中创作的石板画,在这些画中他更加注重绘画的装饰意味,因而他还被称作“日本纳比”。也就是说是因为他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绘画的影响和启发,诸如他经常创作出3到4幅的屏风画组合在一起的作品,最为典型的是他的《保姆出游马车的饰带》这幅装饰味十足的屏风画。(见图2)这幅作品是由四个屏风组合在一起的画,后排是连续的一排马车经过,紧挨在一起,前景是小孩子们在嘻嘻耍闹,这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放松愉悦的感觉,后排的马车紧挨一起,犹如一些有趣的装饰图案,体现出一种装饰性趣味。中间的妇人形象没有过多地描绘她们的造型,把她们的形象简约化、平面化,有一种平面化的装饰感。画面有虚有实,色调柔和,还运用东方绘画的留白技巧,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的完整且

餐厅


山东师范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8图3《乡间餐厅》,1913年色彩明亮,整幅画面都浸润在明亮的光线里,阳光洒在透过窗和门的桌子和椅子上,被光所照射的白色桌布呈现出了一种淡淡的蓝色以及桌子上的盘子和水果,都显得格外的协调。博纳尔借鉴了印象派的光与色,特别是他研究了莫奈后期的作品后,加以借鉴并丰富了自己的色彩语言;他不单单只是对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写照,而是观照自生涯等主观地归纳自然并注入自然自己的艺术理念,他说过:“对于画家来说,对象、题材的存在是很讨厌的。画的出发点乃是一种想法。如果作画时,对象就在那里,那就被直接、即刻观察的偶然性带走的危险。画家总是通过诱惑或通过第一个想法达到普遍性,如果第一个想法被抹掉了,所剩的就只有题材了,对象侵入了画家。从那时起,他便不再画自己独特的画了。”3第二章博纳尔艺术创作特点及风格特色第一节绚丽怡人的色彩处理(一)柔和的色彩基调色彩在博纳尔的笔下犹如一些会跳舞的精灵组合在一起,绚丽柔和,富有活力。使得整幅画面的色域建构具有一定装饰意味,在用笔上他却又不是简单的平涂,而是借鉴了浮世绘和印象派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得画面生动鲜活丰富多彩。他在早期就很喜爱日本绘画,特别是他将日本浮世绘的构图形式融入进自己的绘画中,具有东方绘画的装饰性美感。日本绘画和印象派绘画在色调[3]陈建军.纳比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博纳尔作品装饰性语言探析[J]. 王贤培.  艺术百家. 2013(06)
[2]博纳尔绘画构图的空间分析[J]. 唐成辉.  美术之友. 2007(03)
[3]皮埃尔·博纳尔[J]. 安托尼·泰拉斯,闵希文.  世界美术. 1985(02)

硕士论文
[1]论法国纳比派画家皮埃尔·博纳尔的绘画风格及语言特色[D]. 王娇.吉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23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23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7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