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油画中的自画像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5 15:55
本文从自画像这一特殊的肖像画题材入手,以中国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强化为脉络,紧密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现象,对中国当代油画中的自画像创作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本文主要提出: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自画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探索阶段。当代艺术家的自画像已不再像传统艺术家的自画像那样,将自画像主要定位于对艺术家自身外在形象的描绘、“立此存照”是为了起到照相一般的作用,或借此表达自我的情感,如:自恋;又或借“我”的形象代替模特,以方便进行新的技法尝试等等。传统自画像只是作为人物肖像画的一支,过去已有较多的相关讨论,而当代油画中的自画像已经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领域,已经具备了重新审视和研究的学术范畴。自画像在当代被艺术家引入创作的领域。当代艺术家的自画像创作,在关注“我”、肯定“我”的同时,其作品中表达的“我”是和时代、文化、生活等环境密切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特定群体在特定的现实处境下的自我形象和自我状态,这种自画像不仅是特指的“我”的形象表现,而且具有了一种泛指性——相当的社会属性和群体属性。当代艺术家把自画像创作作为一种媒介或手段,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传达艺术家的种种理念,介入当代问题,汇...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意大利】达.芬奇《自画像》
从西方肖像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纪。当时随着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兴起,对人的价随之出现。在此基础上,由于绘画者由工匠角色向识开始觉醒,为自画像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背景,西方自画像发展与演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之前,这一时期的自画像从不独立到独立,自画像但已经有慢慢独立出来的迹象;古埃及时有个叫建群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属于自己和母亲的坟墓,雕像;这就是最早的艺术家的自画像,当然此时的表现。那时的艺术家不大注重画面的美观,而是画事件的手段,所以作品具有概念写实性和纪念性。期
图3嗬月伦勃朗《自画像》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效果,更是表达出了画家本人的内心世界,堪称西方自画像之最。(图3)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自画像的继续发展期,此时开始及其之后的自画像较之前的自画像已有所不同,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之上加入对于精神观念的探索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时期的艺术家们以自画像的形式进行对“我”的价值的追求和实现;艺术家“自我意识”的极大强化,更不受外界的限制,更随心所欲的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梵高运用强烈的笔触、绚丽的色彩,表达内心独白(图4);毕加索则随心所欲的尝试各种技巧与风格,多角度的观察,结合变形、拼贴等手段营造不一样的画面效果,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图5)图41荷兰]梵高《自画像》图5【西班牙]毕卡索《自画像》图6【英佛洛伊德《自画像》①方秀云.艺术家的自画像:【Ml.台湾: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长波”现象[J]. 杨雄.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1)
[2]“目击”喻红[J]. 许俊. 美术大观. 2008(12)
[3]陈可:用绘画写自己的故事[J]. 梁爽. 东方艺术. 2008(19)
[4]曾梵志作品[J]. 曾梵志. 文艺研究. 2008(09)
[5]张晓刚作品[J]. 张晓刚. 文艺研究. 2008(03)
[6]自我一代——论李继开所代表的新艺术[J]. 黄笃. 东方艺术. 2007(15)
[7]永不安宁的灵魂 栗宪庭·曾梵志对话[J]. 栗宪庭. 东方艺术. 2007(03)
[8]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 姜楠. 求索. 2006(03)
[9]视觉转向与资源转换——当代绘画对图像资源的利用[J]. 桂小虎. 世界美术. 2006(01)
[10]申玲 我要尽情地表现爱[J]. 康弘. 南方人物周刊. 2006(06)
本文编号:3231349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意大利】达.芬奇《自画像》
从西方肖像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纪。当时随着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兴起,对人的价随之出现。在此基础上,由于绘画者由工匠角色向识开始觉醒,为自画像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背景,西方自画像发展与演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之前,这一时期的自画像从不独立到独立,自画像但已经有慢慢独立出来的迹象;古埃及时有个叫建群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属于自己和母亲的坟墓,雕像;这就是最早的艺术家的自画像,当然此时的表现。那时的艺术家不大注重画面的美观,而是画事件的手段,所以作品具有概念写实性和纪念性。期
图3嗬月伦勃朗《自画像》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效果,更是表达出了画家本人的内心世界,堪称西方自画像之最。(图3)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自画像的继续发展期,此时开始及其之后的自画像较之前的自画像已有所不同,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之上加入对于精神观念的探索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时期的艺术家们以自画像的形式进行对“我”的价值的追求和实现;艺术家“自我意识”的极大强化,更不受外界的限制,更随心所欲的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梵高运用强烈的笔触、绚丽的色彩,表达内心独白(图4);毕加索则随心所欲的尝试各种技巧与风格,多角度的观察,结合变形、拼贴等手段营造不一样的画面效果,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图5)图41荷兰]梵高《自画像》图5【西班牙]毕卡索《自画像》图6【英佛洛伊德《自画像》①方秀云.艺术家的自画像:【Ml.台湾: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长波”现象[J]. 杨雄.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1)
[2]“目击”喻红[J]. 许俊. 美术大观. 2008(12)
[3]陈可:用绘画写自己的故事[J]. 梁爽. 东方艺术. 2008(19)
[4]曾梵志作品[J]. 曾梵志. 文艺研究. 2008(09)
[5]张晓刚作品[J]. 张晓刚. 文艺研究. 2008(03)
[6]自我一代——论李继开所代表的新艺术[J]. 黄笃. 东方艺术. 2007(15)
[7]永不安宁的灵魂 栗宪庭·曾梵志对话[J]. 栗宪庭. 东方艺术. 2007(03)
[8]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 姜楠. 求索. 2006(03)
[9]视觉转向与资源转换——当代绘画对图像资源的利用[J]. 桂小虎. 世界美术. 2006(01)
[10]申玲 我要尽情地表现爱[J]. 康弘. 南方人物周刊. 2006(06)
本文编号:3231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3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