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心理气氛营造的形式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1 22:29
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入手,主要集中在中国宋代绘画,延伸至明清一部分的绘画作品来论述绘画心理气氛营造。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视觉暗示。画家通过对景物的夸张、压缩、密集、留白,或是符号性的语言,象征性的形象,创新性的表达,使观者与画面之间产生流动的磁场,以制造幻觉上的空间和心理气氛。这种气氛或静谧或幽闭,或怪异或反叛。而带给观者的感受可能是静穆,是沉思,是对时间及生命流逝的无可奈何;亦或是宁定与神秘中夹带着的一股淡淡的忧愁;可能是性灵的解放,一切都可有可无,自在乾坤;也可能是无所依待,吟味孤独;正如南北朝时代的画论曾经这样认为,情绪受感于自然而诉之于创作的经验,可以丰富艺术作品,同时也能让看画者有此情绪和感受。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图像的静谧与幽密心理
第一节 静穆的画境——李成《读碑窠石图》与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二节 不稳定的幻象——郭熙《早春图》
第三节 朦胧的空间——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
第二章 动植物之间背后的象征性心理
第一节 宋代花鸟
第二节 明代花鸟
第三章 画面的怪异心理
第一节 徐渭与八大山人
第二节 石涛与扬州八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375737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图像的静谧与幽密心理
第一节 静穆的画境——李成《读碑窠石图》与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二节 不稳定的幻象——郭熙《早春图》
第三节 朦胧的空间——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
第二章 动植物之间背后的象征性心理
第一节 宋代花鸟
第二节 明代花鸟
第三章 画面的怪异心理
第一节 徐渭与八大山人
第二节 石涛与扬州八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375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7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