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明清书画丑怪风格的审美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3 04:18
  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朝代之末的艺术本身是耐人寻味的。对这一时期的上层建筑之文化一隅进行拆散合并式的观望与审视,可以洞穿封建末世的社会百态及其大厦将倾的离乱、潦倒与多姿多彩。如何选择一个合适且合理的视角,对检验这个社会来说才是行之有效的。笔者认为书画艺术恰是一个精当的切入点。书画本身的表现性、写意性传达了创作主体由衷的心境,或落寞或喜悦,都跃然纸上,溢人心扉。再则,这一艺术门类以其选材的丰富性和用笔的多样性参与方式,实现了以静制动的审美模式。一卷字书,幅画作就能同时成就“动于静表”、“静以观动”。书画家将胸中勃勃生气、狂涌的意念呈现于纸帛绢书之上,观者则在静止的线条上悟出了流动飘逸之美,甚或创作者本人那潜波暗涌的创作心境。由此,从书画切入明清的文化风韵、精神风貌理应彰显出学术、理论等各方面的价值。明清书画中的丑怪风格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而对丑怪的表现本身也是创作者自我艺术主张的践行。对这一丑怪风格作审美研究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中国书画的表现力。这种艺术领域的一次强有力的反弹,同时折射出了时代的各个角落以及文人们的心理面貌。研究明清书画丑怪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清...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 学术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 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丑怪的内涵
    第一节 各语境下的丑怪意义
        一 丑怪的字词源探究
        二 文艺理论中的丑与怪
        三 美学中的丑与怪
    第二节 优美与丑怪的冲突与对立
    第三节 优美与丑怪的统一与融合
第二章 明清书画的丑怪表达
    第一节 明清书画作品中的丑怪概览
    第二节 明清丑怪类书画作品代表及其代表人物
        一 狂人的笔墨——徐渭书画中的丑怪逸趣
        二 遗民的丹青——傅山笔下的奇拙之境
        三 僧侣的画轴——朱耷、石涛卷里的奇山异水
        四 居士的椽毫——八怪幅间的幻化世界
第三章 形成明清书画丑怪风格的原因
    第一节 老庄思想——明清丑怪书画昌盛的精神土壤
    第二节 文人性格——明清丑怪风格书画创作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 历史源流——明清丑怪书画燎原的千年薪火
第四章:明清书画丑怪风格的美学意义
    第一节 明清书画丑怪风格的美学价值
    第二节 明清书画丑怪风格对近现代绘画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专著类
    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
    主要论文
在校期间学习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搜尽奇峰打草稿——谈石涛的山水艺术风格[J]. 吕婧.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10)
[2]浅析石涛之“我自用我法”[J]. 刘航平.  美术大观. 2009(09)
[3]析八大山人之“狂”[J]. 陈立立.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4]试论石涛及其艺术美学[J]. 连晓红.  理论界. 2008(11)
[5]娱乐审丑成为一种时尚——从影、视、网看大众娱乐的审丑趋势[J]. 胡静.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05)
[6]明代戏曲与绘画尚“奇”的共识和异指[J]. 徐燕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8(03)
[7]笔墨是中国书画的根本[J]. 朱贤飞.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3)
[8]从《板桥家书》看郑板桥的“怪”思想[J]. 程刚.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3)
[9]郑板桥与儒释道[J]. 郑德开.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11)
[10]独辟蹊径 豪迈不羁——论傅山及其书画、篆刻艺术[J]. 赵宝琴.  文物世界. 2007(06)

博士论文
[1]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研究[D]. 丁薇薇.南京艺术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论徐渭的自我观及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D]. 张小李.首都师范大学 2006
[2]“扬州八怪”之怪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平庸[D]. 丁玲.西南大学 2006
[3]徐渭书法风格论[D]. 马炜.西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92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92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3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