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1:15

  本文关键词: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尼采 审美现代性 话语霸权 多元价值观


【摘要】:科学精神主导世界秩序,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这本是启蒙主义者当初为人类制定的现代性方案的应有之义。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在“现代社会”逐渐成为现实的20世纪,一股反理性一元论的后现代思潮却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审美现代性思想,特别是尼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母腹,也是现代转向后现代的桥梁。 从现代性的理性一元论到后现代的多元价值观,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一元充当了桥梁、过渡的作用。因为理性的意见是社会性的、先验的,它强调普遍共识;感性的意见是个人的,它并不苛求他人的认同,甚至认为存在不同声音是一种正常现象。把感性一元贯彻到底最终必然要打破整齐划一的总体性思维,实现多元价值观,也即是实现后现代的价值主张。 尼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以西方现代人自我精神异化为立论事实,他认为必须从根本上对现存的一切意识形态,特别是对真理和道德进行价值重估才能把现代人从异化状态中拯救出来。因为真理和道德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而且,作为普遍的、由理智固定下来的先验绝对之物,真理和道德联手扼杀了个体从事创造性实践——评价的可能。因此,尼采对现代性的批判由颠覆真理和道德的绝对价值、破坏真理和道德的话语霸权开始,以对艺术、审美的无限推崇而告终。 在具体操作上,尼采主要运用谱系学的分析方法揭露了真理与道德、科学与伦理的尘世本质,把真理界说为“促进生命的迷误”,并且冷峻地指明通向真理之路与通向幸福之路并非同一条道路;另外,尼采通过对道德本质的怀疑以及对欧洲盛行的基督教道德的毫不留情的揭短与抨击,,彻底粉碎了两千年来道德一直赖以律令民众、纵横天下的神圣面纱。这样,尼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通过压抑、贬低真理与道德的存在价值,极力宣扬一种审美的、艺术的人生观和生存态度:在充斥着生存恐怖和存在意义阙如的大背景下,人依然要敢于肯定生存、热爱肉体,并且依照各自的独特天性,奉行多元价值论,创造性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尼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对20世纪的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存在主义主要继承了尼采关于人在不断生成的思想,并把审美作为拯救现代人于被异化现状的灵药。后现代主义者则继承了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气质,充分挖 WP=4 掘、发挥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中潜伏的多元主义价值观,终于在20世纪末掀起一场反理性一元、反总体观念、反同一性思维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尼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内容博大、深刻。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局限,其思想中显露出来的狭隘偏激的贵族立场、审美多元的相对主义危险以及难以消弥的虚无主义底蕴特别应该引起后人的重视和克服。
【关键词】:尼采 审美现代性 话语霸权 多元价值观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3-06
【目录】:
  • Ⅰ内容摘要(中文)3-5
  • Ⅱ内容摘要(英文)5-7
  • Ⅲ正文7-48
  • 引言7-8
  • 第一部分 8-17
  • 一、 界说: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8-10
  • 二、 自我异化:尼采审美现代性的立论事实10-13
  • 三、 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渊源13-17
  • (一) 康德与尼采13-14
  • (二) 叔本华与尼采14-15
  • (三) 尼采的希腊情结15-17
  • 第二部分 17-40
  • 一、 权力意志: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17-19
  • 二、 传统价值的重估:真理19-23
  • (一) 真理是促进生命的迷误19-21
  • (二) 真理,与幸福无关21-23
  • 三、 传统价值的重估:道德23-28
  • (一) 当道德成为问题23-25
  • (二) 发现基督教道德25-27
  • (三) 道德攻讦背后的深意27-28
  • 四、 艺术形而上学28-40
  • (一) 艺术,悲剧人生的理想救赎28-33
  • (二) 艺术,权力意志的自然流溢33-36
  • (三) 艺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价值36-40
  • 第三部分 40-47
  • 一、 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意义与影响40-44
  • 二、 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的理论局限44-47
  • 结语47-48
  • Ⅳ主要参考文献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庄;;个体与共同体 尼采《快乐的科学》选读[J];上海文化;2011年05期

2 徐迎新;;人格审美与感性重建——梁启超美学的现代性维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贾微;;庄子、尼采自由观之比较研究[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王昌树;;论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5 吴昭;;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6 张典;;海德格尔对尼采相同者永恒复返学说的读解[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施立峻;;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8 岳娜;;浅析尼采的悲剧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9 蔡熙;;庄子与尼采文艺观比较[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10 何树国;;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和多义性的语言观[J];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岱年;;尼采和科学哲学[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2001年

2 程从柱;石中英;;论尼采的历史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抗;;尼采对人文心理学方法与理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9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王凌云;;悲剧问题:辩证法与历史哲学——试论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黑格尔气味”[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赵怀俊 晋中学院文学院;林语堂文化反思:扬弃尼采的“重估一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金寿铁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学界尼采研究透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关群德;尼采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三聿;尼采:一个需要解读的人[N];中国邮政报;2001年

6 扎拉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尼采“打击”辩证法,还是弘扬辩证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向斐;尼采临终的最后告白[N];光明日报;2004年

8 李静;尼采的世界:病痛开启的另一扇门[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李静韬;我看尼采[N];北京日报;2001年

10 刘自立;尼采死了 尼采百岁[N];团结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3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4 范昀;审美与正义[D];浙江大学;2008年

5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6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7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9 宗成河;早期尼采的政治哲学[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桃;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谷鹏飞;艺术何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邹玲;《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李;尼采心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04年

5 孔小彬;传统与现代的会通[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侯新兵;新时期审美现代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海旭;中国身体话语中的柏拉图和尼采[D];暨南大学;2010年

8 王琼;知识作为健康身体的隐喻[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昭梅;艺术拯救人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莉;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后现代影响[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64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64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e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