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美学的生命意蕴
发布时间:2017-11-08 00:35
本文关键词:孔子美学的生命意蕴
更多相关文章: 生命意蕴 仁 孝 死亡意识 生命时间 中和之美 游 乐 生命体验
【摘要】:生命现象是远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前就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常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生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有其生,必有其死,任何人都抗拒不了。作为东方文化巨人的孔子,就很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关注人的精神生命的自由。与一般人相比,他在肯定人的自然生命的前提下,更重视生命的精神价值,并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生命的本质。在“人”的价值被空前提高的今天,重新审视孔子“与仁与命”的终极关怀,考察“人”最根本的存在标志——生命和对意蕴问题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植根于原始生殖崇拜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十分重视人的现世生存。孔子美学在“仁”这个核心的统摄下,于生死反思中,显现出美的智慧之光,并体现了重“生”的现实主义人生态度。以“亲情意识”(即“孝”)为主的孔门仁学,本身就体现出了孔子对生命创造的敬畏。而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意识。对生命问题的理解与敬重贯穿于整个的孔子美学,这一思想倾向给后世的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对生死问题进行超越的同时所激发出的浓烈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精神,至今还是艺术发展的航标。孔子对生命时间的诗性领悟,更成为后世许多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而通过“礼乐”来加强自身修养的美学体系,则成为后世中国人追求内在精神自由的思想渊源。 本文便是以孔子美学作为切入点和合理性参照,体悟孔子美学背后人的生命的无穷意蕴。力图通过对生命创造、死亡意识、生命时间、生命体验的美学诠释,找寻生命意蕴的本质内涵。使人在审美观照中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突破各种现实的束缚,狭隘的人生局限,从而带来生命的自由解放和人生境界的圆融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3-0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建疆;超越“生命美学”和“生命美学史”[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01期
2 徐文英;从生存本体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彭公亮;存在的超越:审美无限性时间意识的生成[J];理论月刊;2002年11期
4 巴新生;孔子“仁”的泛血缘文化特征及其在先秦儒家仁学史上的地位[J];历史教学;2002年06期
5 陈伯海;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审美过程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1154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5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