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弗洛伊德“禁忌”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13:23

  本文关键词:弗洛伊德“禁忌”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禁忌 审美人类学 心理机制 塔布仪式 审美机制


【摘要】:“禁忌”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人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之一。它作为民间文化的潜规则,无时无刻不渗透于民间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它是人类正常繁衍的基本保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人的力量的自我确证,其终极意义指向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本文在于通过对“禁忌”理论的梳理和研究,了解禁忌的心理基础和发生依据,并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探索原始禁忌仪式(塔布仪式)以及禁忌与艺术起源的关系,探讨禁忌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给“禁忌”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禁忌”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崇高的、神圣的,表现在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和尊敬上;另一方面,它又是神秘的、危险的、不洁的。禁忌具有象征性、规制性和传染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体现禁忌对人的约束性,也体现了禁忌对人类生存的保障功能。禁忌的象征性使禁忌具有神秘色彩,禁忌的规制性使其具有普遍的约束效力,禁忌的传染性使禁忌的规制性力量得以扩大化。弗洛伊德“禁忌”理论揭示了禁忌的发生体现了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相互融合、抵消和替换,同时与原始人类对世界的不可认识性、对世界意义的不确定性有关。禁忌是“未开化”的祖先对大自然的敬畏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规范。它有着其图腾崇拜渊源,换言之,禁忌起源于图腾崇拜以及原始图腾崇拜产生的乱伦畏惧心理。此外,弗洛伊德认为,禁忌与强迫性神经症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它们都隐藏着无法抗拒的强制性意识。 原始禁忌以仪式的形式表现出来,称为“塔布仪式”。“塔布”一词在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中是指远古时代的禁忌,是对神的力量恐惧的对象化。塔布仪式是禁忌行为的承载模式,其表现形式体现着象征权力的阈限和交融。仪式过程通过编码,表现了从个体的人到群体社会的“类”的转化过程,达到一种群体认同的效果。塔布仪式与原始艺术有着渊源关系。塔布仪式中的祷告词、图腾歌舞与装饰等,隐含了原始的艺术因子,是原始艺术的雏形。塔布通过仪式达到一种陌生化和对象化的效果,因此是禁忌向艺术转化的中介。仪式化的艺术保持了艺术的真实性,也保持了艺术最初原有的实用价值,仪式化是用最凡俗的形式来表达对美和艺术的崇拜。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禁忌体现为对“本我”的压抑和对“超我”的追求。禁忌作为审美意识发生的心理机制,体现为潜意识的压抑与升华,禁忌意味着潜意识的压抑,这种压抑往往通过“升华”的移置作用和途径来达到平衡。禁忌是实现审美需要和欲望意识的表征,因此禁忌是欲望的表达机制。禁忌有着它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基础,它不是个别性的,而是集体性的规约。另外,禁忌理论有着它的文艺创作动力学意义,其暗含的精神分析情结理论和心理创伤理论,对文艺创作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文艺创作突破了现实的规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从“禁忌”的压抑中得到解脱,将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通过合法化、合理化的手段宣泄出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禁忌有着审美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原始文化体系不但包含了人类早期的理性思想和感性情感,更隐在着一套规则与禁忌,“规则与禁忌”作为文化原动力,是审美人类学体系的核心。禁忌理论为审美人类学阐释世界提供了一套规则性的语言,也为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审美人类学使“禁忌”理论的阐释合法化和规范化。审美人类学倾向于把过去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规范化。原始人善于用一种原始的思维和野性的思维,并以一种简单、粗糙的集体意象的形式把握和理解世界。审美机制是禁忌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禁忌是审美机制产生的基础和表达方式。审美自律性需要受到审美他律性的制约,审美主体试图从审美客体中寻找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需要发明一整套审美机制使审美主体以相对稳定的方式和普遍的原则去阐释世界、建构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永华;叶荫群;;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黄洁;原始审美范型——审美发生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黄洁;与图腾意识共生的审美意识——中国原始审美意识再探讨(三)[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石中华;;“俄底浦斯情结”与《图腾与禁忌》的关系及其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5 杨丽芳;;审美原则与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廖扬;图腾禁忌与法的起源[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01期

8 冯振国;艺术起源“潜意识”说简介[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9 封孝伦;;艺术发生的原动力是人类的生命追求[J];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08期

10 王大桥;;审美经验:文学人类学的伤痛与承诺——文学研究人类学范式的审美之维[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唐晓玲;女性禁忌的破除与新时期女性写作[D];郑州大学;2000年

2 杨晓瑜;论弗洛伊德的文学思想[D];郑州大学;2002年

3 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淑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的人学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伟妮;禁忌及其对原始艺术之影响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艾晶;弗洛伊德“三我”理论与人类美感机制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彩霞;跨文化交际禁忌习俗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76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76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b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