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儒家美学之“本真”生存论

发布时间:2017-11-12 17:04

  本文关键词:儒家美学之“本真”生存论


  更多相关文章: 儒家美学 “仁”审美域 求仁得仁 为仁由己 “本真”生存论


【摘要】:中国古代儒、道、释美学都很重视人的"本真"生存问题,都是从"生存"的意义上关注人的。就儒家美学而言,"仁"的构成境域就是人的"本真"生存态势或生存状态。并且,从重视人生出发,儒家美学强调个体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仁"的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的构成就是心灵的升华,为人的一种"本真"生存态,表现出一种对人自身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上领悟生命、体味生命的审美意趣。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存在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美学缘在构成思想”(编号:12YJA720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B83-02;B222
【正文快照】: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应该说,人与人生是儒家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孔子就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1]《圣治》,2553。所谓“天地之性”的“性”,乃生命的意思①。在天地自然万有生命中,“人”最为尊贵、最有价值。“人”之所以“贵”,在于“人”钟天地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8 黄勇;;道德动机的两种观念:孔孟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9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怡;;儒家美学和谐精神的当代意义[J];理论月刊;2006年07期

2 唐检兰;简谈儒家美学及孔子[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2期

3 张慧敏;浅析“为仁由己”之主体自由[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4 宁新昌;从道德形上看“为仁由己”[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5 辛丽丽;;试析孔子“为仁由己”的主志思想[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06期

6 陈志良;余乃忠;;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回归[J];人文杂志;2008年03期

7 李天道;;论儒家人生美学之审美自由域[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冯丽丽;;论孔子“为仁由己”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学理论;2011年03期

9 马国柱;;论中国古典美学的价值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10 宁新昌;朱熹人生境界理论述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茂泽;;论儒家的价值观[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杜维明;;儒家人文主义中的社会、个人和人类-宇宙观[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钱逊;;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4 李锐;;儒家经典中的人生智慧[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沈永福;;论孔子的道德意志观念[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州大学哲学系 蒋国保;也论“仁”与“智”[N];光明日报;2011年

2 常国良;当代视野下的“孔子论学”[N];光明日报;2010年

3 整理 吕达;仁智统一是孔教儒学的核心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正;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婷婷;传统儒家“和”思想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2 李艳;先秦儒士德性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启志;适度之美—论中庸之美的基本内涵及其现代意义[D];浙江大学;2012年

4 张玺;理想人格境界的生成及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尹逊慧;儒家道德教育及其启示[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建伟;孔子“仁”的范畴及其现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晨;先秦儒家宽仁思想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银勉;孔子修养论浅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丁文远;孔子君子观对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启示[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76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76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8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