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浅析英伽登现象学美学

发布时间:2017-11-12 18:06

  本文关键词:浅析英伽登现象学美学


  更多相关文章: 现象学美学 艺术本体论 具体化 审美价值 艺术价值


【摘要】: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是西方现代美学的重要流派,英伽登现象学美学主要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和方法。本文主要从英伽登现象学美学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做了深入分析。 英伽登创造性地将现象学运用于美学和文论研究,主张从文学作品本身来进行文学研究,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和存在方式进行了具体描述,并提出,文学的艺术作品既不是一种观念的客体,也不是一种实在的客体,而是建立在它们基础上的一种具体的“意向性客体”。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是由不同结构层次共同组成。在此基础上,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进行了解剖式的分析,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英伽登的美学思想还深入分析了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各种与审美活动相关要素的研究,英伽登首先确立了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不同,与审美对象对应的是审美经验活动,他认为审美经验是初始情感贯注的结果。在进一步分清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认为艺术价值是艺术作品本身引起的并有其存在根基的东西;审美价值是仅仅在审美对象中表现自身的东西,认为只有当这些构成要素在阅读中被读者“具体化”时,文学的艺术作品才成为审美对象,也才能完成“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审美及其价值。英伽登现象学美学对于克服当今美学中依然存在的主客二分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方国武;“理念”的玄思“道”的顿悟——兼论中西美学之迥异风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耿海英;顾祖钊;;论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命题的大前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江守义;试论康德天才观的社会性内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李晓婷;;从开端和结尾分析《你往何处去》的互文性文化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岑琳;;中国先秦“大美”观与“崇高”之比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马明奎;;作者经验:一种文本阐释的逻辑依托——英伽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批评[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8 詹杭伦;;论刘若愚“中国诗观”的修正与运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司同;;文学“沉默”的本体论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平颖;;协调与张力——《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细节描写比较[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4 刘俐俐;;聚焦于文本的愉悦[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倩;大众传媒语境下儿童文学传播障碍归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3 张戎;《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想象力述评[D];南昌大学;2010年

4 白寒枝;京剧脸谱视觉符号系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谢添玉;《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及人物形象解读的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毛懿茵;跨越阐释的鸿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蔡鸿菲;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丁玉果;意义构建的两级——《尤利西斯》空白美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76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76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6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