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
本文关键词:论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
更多相关文章: 刘纲纪 实践本体论 实践美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摘要】: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在美学界独树一帜。其以实践本体论取代和超越认识论美学,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的发展。他既重视社会性又强调感性和人的个性,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美看成客观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性的统一。他认为实践的自由是通过创造来实现的。从审美活动的角度,他将劳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对西方现代美学有批判、有继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能有所肯定,主张中国的实践美学应当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他还结合具体的创造等问题对实践本体论美学加以阐释。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观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6
【正文快照】: 刘纲纪先生真诚地信奉马克思主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华大地春寒料峭的时刻,他就与李泽厚先生和朱光潜先生相呼应,从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出发,坚定地反对极左思潮、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日丹诺夫式的教条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美学观,认真研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泉明;;理解艺术哲学[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2 钟恩富;;生命化音乐课程和教学的本质与特征解读[J];人民音乐;2009年07期
3 石长平;;实践美学是终结了还是发展了——兼与马驰先生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刘继平;;辩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兼与章辉教授等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刘准;廖宇;;《老子》美学思想献疑[J];时代人物;2008年06期
6 潘永辉;;《坛经》美学研究文献综述[J];茂名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周维山;;从机械反映论到实践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J];社会科学家;2011年10期
8 董小华;;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天人之和”之美[J];社科纵横;2007年10期
9 何平;;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蒋玲,许明荣,刘忠庆;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美育势在必行[J];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舒携溺;舒挽溺;;人类精神是艺术创新之魂——兼论形象思维与艺术形象[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5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路平;蔡龙云武学思想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吴振韩;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与家具风格演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谷莉;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莲;啦啦队运动员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贾凡;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与当代生存美学的发展进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秀利;高扬的主体意识[D];河南大学;2011年
4 江丹;西方艺术哲学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陶正飞;李贽人生观与艺术观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铭怡;宋代风俗画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探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朱雯雯;唐诗空白结构的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珂;网络玄幻小说受众分析[D];湘潭大学;2011年
9 张正元;现代重彩画的语言要素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新元;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地域性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铁惠;;刘纲纪:贵州普定走出的美学名家[J];当代贵州;2006年01期
2 梁玉水;实践美学如何实现自我超越——从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中心已转移谈起[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3 石长平;;在融摄超越中卓异——论刘纲纪美学的整体实践观[J];云梦学刊;2010年01期
4 朱立元;实践美学哲学基础新论[J];人文杂志;1996年02期
5 胡鹏林;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走出实践美学争论的二元对立思维误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华f ;超越实践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首要任务─兼评刘纲纪先生实践美学观的人本主义哲学基础[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刘小薇;;论实践美学的生成论基础[J];美与时代(下);2010年06期
8 张玉能;实践美学是不该这样去理解的——与章辉博士商榷[J];河北学刊;2004年06期
9 张黔;心理化——实践美学发展的一条线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张梦中;;实践美学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J];美与时代;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5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李松;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N];光明日报;2007年
3 ;二十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N];光明日报;2001年
4 记者 韩晓玲;执著追求“精神的美”[N];湖北日报;2011年
5 任雪;坚持美学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N];文艺报;2010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9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10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8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3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4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5 韩志勇;新时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论争及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7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82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82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