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楚辞》与儒家美学观
本文关键词:论《楚辞》与儒家美学观
更多相关文章: 言志载道 比兴寄托 溘死流亡 独善其身 中正平和 发愤抒情 写实主义 浪漫玄想
【摘要】:屈原所做《楚辞》渗透着他的审美理想,与儒家文化进行一番比较,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具有既相通又相反的美学特质。注重言志载道的社会功用,善用比兴寄托暗示文本的深层意蕴等,是其相通之处;而在对待人生出处穷通的抉择和态度、抒发情感的基调、艺术表达的风格等方面,则又体现出恰恰相反的审美特征。分析《楚辞》与儒家文化之间的相通和相异之处,有助于丰富对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认知,更为清晰地阐释传统文化中那些独具风格的思想和观念。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B83-092;I207.22
【正文快照】: 若对《楚辞》进行一次生命意识和审美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其蕴涵的丰富的人世观念和审美理想与传统的儒家文化既有诸多相通之处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两者在注重言志载道的社会功用,善用比兴寄托暗示文本的深层意蕴等方面可谓一脉相承。然而,从艺术表达手法来看,《楚辞》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展旦;;平安建设的文化纬度——《平安文化概论》一书评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霍明宇;;“风雅”释义[J];大众文艺;2014年21期
3 张慧远;;仁者自爱,成己成人——儒家“仁者自爱”思想及对生命教育的启示[J];名作欣赏;2014年08期
4 王婷;;浅析《论语》中的君子[J];黑龙江史志;2014年12期
5 郭守运;;“野”:中国文人画的美学追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李利;;元杂剧数字“三”探析[J];神州;2014年05期
7 马得林;;“技进乎道”与“道通为一”——关于中国传统技术思想的形而上考察[J];人文杂志;2014年06期
8 刘原一;;试论中国绘画的色彩观[J];山花;2014年18期
9 刘燕舞;;论“奔头”——理解冀村农民自杀的一个本土概念[J];社会学评论;2014年05期
10 吕博;;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今中职教育的影响[J];中国职工教育;2014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富源;;《论语》部分记述别解——以《论语译注》为参照[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磊;新教传教士柯大卫英译《四书》之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王人杰;新时期美术创作的审美特征研究(1976-1984)[D];西南大学;2014年
3 褚海萍;节俭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4 黄震;清末民初山东沿海商业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82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8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