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乌托邦:儒家制度美学思想及其内在困结
本文关键词:审美乌托邦:儒家制度美学思想及其内在困结
更多相关文章: 儒家 制度美学 审美乌托邦 审美功利主义 仁政 礼乐文明
【摘要】: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荀子则以礼法一体的思路,使儒家制度美学具备了从知识话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可能。儒家审美乌托邦的实质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文化改制,儒家制度美学的实质即关于这一文化改制的思想布局与话语表达,是为实现儒家向往的好政治而对审美生活所做的规划。儒家制度美学有力地建构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图景,然而儒家思想的内在症结决定了审美乌托邦只能是一个关于政治、文化与审美的理想模型。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104644)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
【分类号】:B222
【正文快照】: 与西方经典美学体系不同,儒家美学尽管也思考人类的审美生活及其相关问题,但并不追求清晰的边界意识与严密的学问体系,而是致力于为个体精神超越与理想社会秩序构建提供行动方案。并且,儒家美学思想的创发主要不是针对具体的审美文化实践,而是生发自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军;;从爱欲解放到审美的乌托邦——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探幽[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2 王伟;马尔库塞的审美乌托邦理想[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许丙泉;道家思想的积极意义[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辛田;;孔孟差异及其原因浅析[J];殷都学刊;2005年04期
5 鲁丹;吴建;;孟子的“仁政”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6 许卫全;金同启;;从《论语》解读孔子的民本思想[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7 廖惠芳;;亚圣的“仁政”与“善教”——解读《孟子》[J];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05期
8 陈媛媛;贾长伟;;浅论孟子“仁政”的古今影响[J];青年文学家;2009年15期
9 王洪胜;;儒家思想的科学发展意蕴[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刘云汉;;孔子的“仁”与“为政以德”再解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华;;试评孔子“修文德”以安邦的思想[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2 王小健;;孟子人性善与仁政[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3 傅小凡;;儒家政治哲学与社会理想[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尤力;;儒家仁政思想对柳宗元创作道路及作品风格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5 钟金雁;;儒家民生思想探析——以孔孟为中心[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燕婴;;孟子“仁”论的两面性与终极旨归[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赵佳聪;;论儒家“忠恕”的人际关系意识[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杨国勇;;亚圣孟子与儒学的弘扬和发展[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9 高鹏飞;;必也正名乎——试论孔子研究中的是与非[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侯方岳;;儒学中的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儒学与当今全球性三大难题[N];北京日报;2007年
2 汪学群;康有为《孟子微》发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王慧茹 李法强;孟子:继往开来的儒门亚圣(上篇)[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詹石窗;儒道人文智慧的辉光[N];厦门日报;2007年
5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 陈瑛;辩证把握“一”与“多”[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李正民;孔子仁学与现代和谐社会[N];太原日报;2006年
7 田永胜;谈孟子的“德治”思想[N];光明日报;2001年
8 孙吉来邋周广磊;母贤子圣话千秋[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刘纪璐;从人性论看富国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李书伟;孟子思想中的生态理念[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挚英;从审美乌托邦到审美话语[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王杜娟;孟子游历与其思想历程之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婷婷;传统儒家“和”思想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4 杨文祥;从孟子思想看人权与主权[D];山东大学;2009年
5 田探;孔孟仁道思想及其实现[D];西北大学;2010年
6 武静;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艳梅;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范国华;孟庄心性论辨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小稳;孟荀学风之比较[D];河南大学;2002年
10 金虎燮;高丽末朱子学的社会作用[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87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87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