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文献学的特征
本文关键词:中国美学文献学的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美学文献学 基础性 理论性 综合性 实践性
【摘要】:美学文献学是美学经过百年风雨沉潜下来走出的学科发展的新路。它以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为依托,搜集整理中国传统美学的资源,具有基础性、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作者单位】: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上个世纪,美学随西学传入中国时正是民族存亡多事之秋。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写下《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当作了新民的利器。鲁迅东渡日本,1907年写下《摩罗诗力说》,以西方浪漫主义诗派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皮朝纲;;让生命在审美中焕发青春——我的人生追求与治学之路[J];美与时代(下);2012年11期
2 王岳川;中国九十年代话语转型的深层问题[J];文学评论;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平;;试论文献学家任f 的突出成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旭;;中国古代版本略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3 赵欣;;古籍的流散及其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4 杨_g;;古籍校勘浅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王寒曦;;试论王国维的文学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薛娟;;试论“文献”一词概念的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古春霞;;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真”境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朱小会;;关于王国维选择文哲之学的审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9 王洁;;《古典文献及其利用(增订本)》简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王丽;;从“以史附经”到史部确立[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远方;;科技哲学文献学及体系的建构刍论[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谢玉娥;;论我国妇女/女性·性别研究学科资料建设[A];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社科信息资料建设——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焱;;论文献统计在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管理中的作用——以文献管理集成系统V6.5资料室版为例[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继刚;何山;;新时期碑刻文献研究的指南——读《碑刻文献学通论》[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3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斯琴;新时期蒙古语城镇小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邓莹;《孔子家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邱灄玟;近六十年来台湾的古典目录学研究成就[D];山东大学;2011年
9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10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燕;论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南杰多吉;吐蕃时期佛经目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业伟;清代官修书画典籍的文献学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万鹏;俞平伯散文创作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7 陈丽;郭曾p樠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繁;杨浚及其著述与交游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尹志强;晋系玉石文献词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君;民元至抗战间的西北私人社会考察现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皮朝纲;;对进一步拓宽、夯实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基础的思考——以禅宗画学文献的发掘整理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235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3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