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认知美学原理分析——兼与李志宏先生商榷美的本质问题

发布时间:2017-12-27 14:32

  本文关键词:认知美学原理分析——兼与李志宏先生商榷美的本质问题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美学 美的本质 分析


【摘要】:认知美学是美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它将认知科学理论引用到美学研究中来,为美感的发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科学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美学的科学研究给哲学研究找到了实证材料,但是科学美学无法代替哲学美学对人意识的凝练与提升功能,事实判断无法代替价值判断。认知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没有超出实践美学原有的思路和方法,其结论的普遍必然性也值得商榷,所以认知美学无法证明对美的本质研究已经过时。认知科学与美学都是从传统哲学分化出来的新门类,认知美学作为跨学科研究必须对两个门类同时加以扬弃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Abstract]:Cognitive aesthetics is a new achievement in the study of aesthetic theory. It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science to the study of aesthetics,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aesthetic feeling, and providing a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esthetics in the new era.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aesthetics has found an empirical material for philosophical research, but scientific aesthetics can not replace the function of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in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fact judgment can not replace value judgment.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of cognitive aesthetics have not surpassed the original ideas and methods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the universal inevitability of their conclusions is also questionable. Therefore, cognitive aesthetics can not prove that th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is out of date. Cognitive science and aesthetics are new categories differentiated from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cognitive aesthetics has to discard two categories simultaneously and go out of its own way.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新实践美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06
【正文快照】: 一、认知美学原理及其分析认知美学的主要观点体现在其代表人物李志宏先生所著《认知美学原理》一书中,按照著作的逻辑顺序,本文也从三方面对认知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探索分析。(一)美的本质辨析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的元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解答形成了美学研究的不同派别,认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天鹏;;从原始狩猎巫仪主要元素看傩的史前遗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杨佳;周红安;杨汉麟;;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湛群;;《考工记》五行思想与传统工艺美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崔海洋;;从侗族传统生计看现代农业内涵的不确定性——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个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9 张健;30年代中国现代讽刺喜剧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凤才;;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3 杨孝军;;从徐州地区的自然灾害来看灾异思想融入汉画像石的进程[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野;赵东玉;;先秦“沉玉”风俗始末[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5 张开焱;;中国文化元编码的形成及其历史基础[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5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8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浩;美的本质新探——兼谈艺术的一些相关问题[J];美与时代;2005年10期

2 胡维;;浅析美的本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2期

3 周树青;;从系统论看美的本质[J];云梦学刊;1986年02期

4 柳元培;试论美的本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5 于传勤;;也谈美的本质[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6 樊美筠;美的本质问题的历史命运及启示[J];文艺研究;1988年02期

7 王炎;;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J];许昌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8 周宝玺;肖莉;;美是实体范畴还是关系范畴——对美的本质的一些理解[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9 袁柏梁;浅谈美的本质和特征[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Z1期

10 刘仁荣;;美的本质新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韩书堂;;文化多元主义与美的本质问题:关于形式化的历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郝毅;;试论我国现代科技馆中的美学设计[A];2004年科技馆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4年

4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马利娜;;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美育[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杨春时;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7年

2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 曹利华;美的本质是什么[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3 中国青年出版社 邓中和;书籍的印制与装订之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4 山东省潍坊学院 年仁德;让数学课发出美的光辉[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赤胆忠诚[N];黄山日报;2005年

6 刘业超;生命因创造而美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7 仲言;文化何必拿“美女”说事[N];人民日报;2004年

8 张黔;物象美学的理论基础[N];光明日报;2003年

9 马以鑫;语文教学应突出审美[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戴明朝;美的问题:人类学个案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岩;和谐与自由的统一[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42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42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3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