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
本文关键词: 言意之辨 中国古代 审美意识 言不尽意 言意关系 得意忘言 人的思维方式 意象性 《周易》 文化融合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 审美境界,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魏晋时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自觉的时代.王弼哲学,是整个魏晋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本文拟从哲学与审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兼涉文化融合问题,对王迅哲学的理论内核——言意之辨作初步探讨.一、言意之辨的理论意蕴王弼哲学有关言意关系的论述,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与西方传统的理智分析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体悟和直觉,贯通中国人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意象性思维方法.但这里首先要消除这样一种误解,即以为讲中国人重直觉,西方人重理智,似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就没有分析的精神,或西方人没有直觉精神.其实,作为人类的思维活动,理智的分析和直觉的内省总是相伴而存在的.在中国哲学里,理智是直觉的准备,直觉是理智的升华.王弼的言意之辨就表现了这种思维特点.
[Abstract]:Positive aesthetic realm is the highest realm of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of life.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re the times of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Wang Bi's philosophy. It is the tru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pirit of the whole Wei and Jin dynasties.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cultural fusion,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kernel of Wang Xun's philosophy-the differentiation of speech and meaning.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peech and meaning Wang Bi's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nd meaning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western traditional rational analysi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in China pays much attention to understanding and intuition, and the main way to pass through Chinese thinking is image thinking. But first of all, we should eliminate such a misunderstanding, that is to say, Chinese people attach importance to intuition. Westerners attach importance to reason, as if th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there is no analytical spirit, or Westerners have no intuitive spirit. In fact, as human thinking activities. Rational analysis and intuitive introspection always exist. In Chinese philosophy, reason is the preparation of intuition and intuition is the sublimation of reas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审美境界,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魏晋时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自觉的时代。王粥哲学,是整个魏晋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本文拟从哲学与审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兼涉文化融合问题,对王粥哲学的理论内核——言意之辨作初步探讨。 一、言意之辨的理论意蕴 王粥哲学有关言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英菊;魏晋言意之辨的现代诠释[J];长白学刊;1997年03期
2 纪秀生;从古代的“言意之辨”看语言的局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宋协立;“言意之辨”:语言的局限性与文学的重要性[J];文史哲;1994年02期
4 李瑞明;玄佛“言意之辨”对中国诗学的影响[J];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5 贾占新;言意之辨与魏晋学术的分流(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颜晓峰;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王晓毅;;魏普"言意之辨"的形成及其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05期
8 汪启平,马汉钦;“言意之辨”和我国文学语言的自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刘崇中;言意之辨与现象学文论的语言论述兼文化探源[J];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03期
10 杨维娜;;“无言”之美——试论“言意之辨”的美学取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江琳;;老子的“圣人”观[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杨立华;;论张载哲学中的感与性[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陶新民;;魏晋审美观与李白诗歌[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4 翁正石;;王弼的言意之辩[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5 吴加才;;王弼“得意忘象”说的形成及其美学意义[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后记[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7 王秀峰;;老子《道德经》意译[A];医学科研管理前沿与实务研讨班论文集[C];2009年
8 周少英;;秀才推磨 难为圣人——正视平庸选题对编辑成长的拖累[A];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肖莉;;对周敦颐“圣人”人格的心理学思考[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张灼凡;;“无为而治”是管理学的最高境界[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桂钿;言意之辨[N];光明日报;2007年
2 山西省万荣县人大 陈振民;断句之误[N];光明日报;2009年
3 刘铁军;从圣人之礼到全民娱乐,再到依稀消亡[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李零;有话好好说,别一提孔子就急[N];南方周末;2007年
5 陶世龙;“圣人出 黄河清”解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陈光曼;药农心目中的“圣人”[N];光明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陈辉;珍禽图价高 圣人像好藏[N];市场报;2002年
8 邢贲思;“言”“意”之辩(上)[N];学习时报;2002年
9 记者 赵英明;西北大订单“盯”上“山水圣人”游[N];济南日报;2007年
10 江厚;铁岭文庙及其对儒学思想的传播[N];铁岭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丽;试论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言意观的建构和“言意之辨”的滥觞[D];苏州大学;2002年
2 杨天才;《周易正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曾建林;欧阳修经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杨鉴生;王弼及其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魏冬;诠释与重建:成玄英《庄子疏》的哲学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学功;冯从吾学术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1995年
8 王天彤;魏晋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戴建平;魏晋自然观研究[D];南京大学;2001年
10 常裕;河东学派考论[D];南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立;魏晋言意之辨方法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哲;王弼“言意之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奕争;言意之辨的逻辑语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张慧;王弼“言意之辨”的探析[D];四川大学;2004年
5 姚瑶;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邵冰华;文艺学视域的“言意之辨”[D];河北大学;2009年
7 陈彦杰;王弼治易方法研究与反思[D];山东大学;2010年
8 周建;王弼性情思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航;论王弼人性论中儒道合流的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文英;论“得意忘言”哲学命题的美学转换[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48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4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