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审美体验与场所感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 环境 空间 场所 位置 环境审美体验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环境、空间、场所与位置是环境美学中最重要的四个概念,他们彼此相关又有所不同,其中环境是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术语,空间、场所与位置只是环境的不同要素或维度。空间感、场所感以及位置的距离与远近都会影响环境审美体验,尤其是场所感与环境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场所感是环境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的构成成分,而环境的审美体验又是形成场所感的必要条件。
[Abstract]:Environment, space, place and position are the four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i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nd environment is a more universal term, space. Place and location are just different elements or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 Sense of space, sense of place, distance and distance of location will affect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environment. The place feel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nvironment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form the place feeling.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B83-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环境美学家程相占教授在他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总序中讲过,作为具体的人,无不生存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当中,而人生活其中的这个空间可以理解为“充满着纷繁事物万千气象的环境。”[1]人生活的空间其实质就是人所生活的环境,所以环境是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埃米莉·布雷迪;程相占;;走向真正的环境审美:化解景观审美经验中的边界和对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伟;符国基;;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2 黄柏青;;美学范式视域内的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解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陈望衡,李悦盈;环境与环境美[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吴大付;李东方;任秀娟;李晓峰;;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方法及其土地利用[J];广西轻工业;2008年02期
5 谢菊;;生态平衡与社会发展博弈中的政府责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王辉,郑祥民,刘飞;不同行为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努力途径[J];环境保护;2005年01期
7 华迎春;陈卫兵;华常春;刘臣辉;;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动态化管理技术应用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7期
8 蔡守秋;张百灵;;防治石漠化法制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代法学;2010年01期
9 滕颖;李新;陆平;;苏州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04期
10 季艳红;马学民;张兆;;浅谈污水资源化利用[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华迎春;陈卫兵;;扬州市“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动态化管理技术与应用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朱士鹏;吴新民;;南京周边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农业地质环境评价[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宋刚;广东省温泉宾馆室内空气质量研究——室内氡水平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3 魏勇作;广州市环境氡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4 罗清;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黄钰铃;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华生消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洪斌;基于神经网络的藻类水华建模与预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文龙;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杜春丽;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9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刘超祥;民族旅游村寨的人口移动与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奕成;生态文明视野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孙丹秀;环境教育立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卞化蝶;《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完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刘静;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法律问题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磊;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曹佳;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江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江秀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刘秋媛;马克思生态思想论析[D];郑州大学;2011年
10 王鹏飞;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法律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沙陵;;读《修军木刻画选集》断想[J];唐都学刊;1992年01期
2 吴丹霞;论余光中诗歌莲意象的空间感[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3 李丹;论小说空间感的生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4 贾树欣;;线在设计素描中的表现[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程世波;;丢失的时间楔子——以《风波》为例谈鲁迅的时空体验[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6 乔大林;;立体空间的线——西方传统绘画中轮廓线的造型特征[J];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03期
7 方圣德;;爱德华·马奈:在传统的边缘[J];艺术探索;2007年03期
8 摄摄;;制作酷炫写真单片[J];人像摄影;2009年02期
9 段剑蓉;;现代绘画运动的审美考察:空间意识转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雍坤;;为周岁宝宝打造童趣世界——利用素材拼接设计出有趣的版面[J];人像摄影;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静文;肖煜;;街道场所感的塑造[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姚朋;;浅析事件因素对风景园林场所感的影响[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熊艳;盛胜我;赵跃英;;早期侧向声能因子LF_E对于空间感中ASW的影响[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周强;赵宁曦;李冬梅;杨威;;公共游憩空间中地方文化对居民场所感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江浦街道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徐有钢;叶如海;;基于社区概念的校园规划探讨[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立强;刘卫东;;环境的制约与回应——临沂大学艺术中心组群建筑设计创作谈[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王乐文;;电影多声道环绕立体声的录制与制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8 游志雄;潘琴;;塑场所精神 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落精神的回归[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9 刘鉴君;;平面雕塑与立体艺术[A];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立体图象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2009年
10 龚玫;李晓东;田静;;头相关传递函数的测量方法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琦;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基本方法[N];中国摄影报;2005年
2 伟文;用墙面漆提升空间感 多乐士推出家装新概念[N];中国质量报;2007年
3 ;左撇子说不定有助成才,大可不必逼孩子改[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副主任医师 肖芸;盛夏为自己装台心理空调[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聂勇军;如何做个魅力老板[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吴单华;施文灿:中国建筑会越来越好[N];建筑时报;2005年
7 蔡顺兴;书籍装帧设计中材料的空间运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桑迪红;透过“X户型”热看住宅创新之魅力[N];杭州日报;2007年
9 严长元;永乐书画走精稳路线[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谭西;大脑决定了男女的差别[N];中国医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方玲玲;媒介之城[D];浙江大学;2007年
2 程世丹;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鲁政;基于空间组构理论的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策略分析[D];江南大学;2012年
4 陈园生;公共服务场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5 谷小婧;基于图像分析的自然彩色夜视成像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阳煜华;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奥林匹克公园开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吕小辉;“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历史街区场所感的复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文碧启;“场所”精神的空间组构释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宋姗姗;试论二胡演奏中的时间感与空间感[D];天津音乐学院;2006年
4 王艳明;宗白华的“空”观及其美学意义[D];郑州大学;2007年
5 王茹;版画艺术的空间感与表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同庆;风景区景点的场所感建构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张清海;构成学及其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于晨晨;征服视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乔建业;五代两宋山水画的空间构架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10 张九鹏;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化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48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48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