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社会美育与大众传媒的艺术性要求

发布时间:2018-01-22 11:49

  本文关键词: 美育 社会美育 和谐 大众传媒 艺术性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育对人性的丰富美好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语境中,通过社会力量发挥功能的社会美育对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美育使人的情感得以丰富和协调,从而促进人的主体世界的和谐,进而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大众传媒是当代社会美育的重要途径,其娱乐性、图像化等特性都包含审美因素,应进一步从整体上提高大众传媒的审美含量和艺术性质,使之对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起到有益作用。
[Abstract]:Aesthetic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ich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the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exerts its function through social force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iviliz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enriches and coordinates people's emotions and thus promotes the harmony of the subject world of human beings. The mass media is an important wa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its entertainment, imag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ll contain aesthetic factors. The aesthetic content and artistic nature of mass media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in order to make it beneficial to the perfec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美育并非新的话题,但是致力于以美育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放在新的语境下进行研究的。美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又有着不同的特征与效果。美育的目的在于人,在于人性的丰富与美好,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主义和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蒯群;;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陈望衡;美是一种价值的形容词——简评蔡元培的美本体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张公善;;西方古代生活观的三大范式——生活诗学基础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张爱红;;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惯性”的质疑——兼论庄子美育的当代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袁路;;浅谈审美教育的实质和现代美育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吴松;;网络游戏审美特征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蒲晓业;;情感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4 张艳芬;孙斌;;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常君睿;;论大学生的审美个性及其培养——康德美学思想的启示[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6 阴元铮;;艺术治疗的发生机制初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健;;梁启超美育思想新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4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8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华;论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6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彩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成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程倩;从新时期高考作文看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走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艳;失衡导致的悲剧—莎士比亚剧作的悲剧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成;庄子的开放性心态对审美心理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黄秉生;生态美感本质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李劲松;;“和谐”与“中和”美论之异同[J];东疆学刊;2007年04期

4 路亚红;;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1期

5 张宝贵;;静穆与生机——前柏拉图时期的审美经验观[J];中文自学指导;2009年01期

6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J];文化学刊;2009年02期

7 任芳莹;宫敏燕;;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启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2期

8 张淑萍;王明年;;和:美学的最高境界——从跨文化的视角探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审美理想[J];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01期

9 黄健云;;从实践、创造实践到自由与和谐——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0 李欣人;人的自由与审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探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蒋栋元;杨峻;;关于“和谐”——从美学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谢诚;美在静谧和谐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彭俐;美学原则[N];北京日报;2001年

3 姚文放;消费社会:审美教育何为?[N];文艺报;2008年

4 王汶成;城市广场与中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杨桂青;美学对时代呼唤的回应[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哲;论技术的人文美追求[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智伟;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人生“优存”意味[D];郑州大学;2005年

4 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敏姗;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红霞;论孔子生命美学的当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建中;论陶行知的生活美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贵州大学;2007年

8 马慧娜;宗白华美学的人格理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春民;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新疆大学;2008年

10 裴昌胜;道家自然范畴的美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54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4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