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试论西方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发布时间:2018-01-23 10:19

  本文关键词: 西方美学 发展 三个阶段 出处:《中州学刊》200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按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把西方美学史也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在哲学上着重对本体论中的"是"或"存在"进行探究,从而建构了本体论美学。第二阶段从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由于人性、人道主义等的复苏与张扬,从理性主义出发探寻知识、真理等问题,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认识论转向。这一转向从法国笛卡尔开始,由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共同发展,由德国古典哲学最终完成。第二阶段是语言学阶段,即语言学转向,使语言取代了理性而上升到哲学的王座之上。经过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发扬,一直延伸到当代前沿思潮中,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语言的关注即是证明。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均处在"语言转向"的不停变动之中。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lue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is paper divides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into three stages: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linguistics. The first stage is from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o 16th century. In philosophy, the "is" or "being" in ontology is explored, and the ontology aesthetics is constructed.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17th century to 19th century, because of the revival and publicity of humanity, humanitarianism and so 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ationalism, there is an epistemological turn in aesthetics to explore knowledge and truth, which began in Descartes, France, and developed jointly by continental rationalism and English empiricism. The second stage is linguistic stage, that is, linguistic turn, which makes language take the place of reason and rise to the throne of philosophy. Through logical positivism, 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ism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contemporary frontier trend of thought, post-structuralism, post-modernism is the focus on language is proof.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whole of 20th century Western philosophy. Aesthetics is in the constant change of language tur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433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本文按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把西方美学史也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这既符合西方美学发展的实际,又符合西方视美学为哲学的一部分或分支学科的主导观念。这种情况不仅适合于古代,也适合于本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美学。下面,,我们试分别对这三个阶段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梁康;“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2)[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2期

2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现象学的解析与重构[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8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潘盛;旷野的呼唤——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的异化主题的现代观照[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以生存论维度重新理解认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2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斌;当代都市小说的审美流变(85-)[D];暨南大学;2000年

3 张亚平;论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5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振华;刘震云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8 杭功元;康德在宗教观上的继承与创新[D];安徽大学;2001年

9 张小莉;从精英到大众[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丽;;国外审美人类学的发展动态[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朱立元;试论西方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州学刊;2000年01期

3 曾志;略论当代西方美学的哲学倾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4 曾耀农;论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5 李欣;;形式美的发展与美的构成[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年06期

6 胡俊;;中国传统美育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教师;2008年S1期

7 曾耀农;论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J];济宁师专学报;1998年05期

8 杨异凡;;中国方式审美文化的导向与对策[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邵鸿雁;;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中国之“味”[J];青年文学家;2010年03期

10 邹玲平;;浅谈中国“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对西方美学困境的启示[J];教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全国美学会议学术报告会结束继续分组讨论美育等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7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家友;;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描述质性初探——中国传统美学在中西文化相碰撞初期何啻转向心理美学而未转向哲学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郭昭第;;美学的学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雨;读《西方美学论稿》[N];文艺报;2001年

2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3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王文革;审美教育的立足点[N];光明日报;2009年

4 高建平;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邓军海;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亟须解决的三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8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9 王学海;中国美学原点的反思和建设[N];文艺报;2005年

10 高建平;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N];人民政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2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3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7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洋;重塑中原“美”[D];郑州大学;2007年

2 马冰初;席勒美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杜正华;重省·接受·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5 于m8;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段立宪;当代西方美学发展趋势[D];兰州大学;2007年

7 邱艳艳;论美学中的爱[D];郑州大学;2007年

8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7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7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0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