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域──面对现实谈审美心性涵养
本文关键词: 审美 心性 人生境界 出处:《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应该相信,美就在我们身边。按其本性而言,人能够无限地扩展自己———拓展到现存世界所能延伸到的地方。这表明,"人"具有向世界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其中,美作为精神价值,最为鲜明地标示着人类文明进化的指向。美的发现,需要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体验,需要有心灵的审视和情感的抚摸,要经过一个由生理感受转化为心理感受的过程。
[Abstract]:It should be believed that beauty is around us. By nature, man can expand himself infinitely to where the existing world can extend. "Man" has the possibility of opening itself to the world. Among them, beauty, as the spiritual value, most clearly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discovery of beauty requires the feeling and experience of putting oneself in the place. Need to have the mind to examine and emotional touch, to go through a process from physical to psychological feelings.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B834.4
【正文快照】: 一“美”无疑是一个生动的、且极有魅力的概念,但从学理渊源上讲,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形而上的学术范畴。这在学界是早已明确了的。况且,美学理论的艰深,这是凡接触者都会感知到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潜心涉足这一领域,并试图探究“美本身”(亦即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锡坤;“尽是人间好时节”——禅与审美[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1期
2 周炽成;重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3 顿德华;;人生境界至美的审美表达[J];青年文学家;2009年05期
4 张凌云;从审美探讨美的本质——德国古典美学学习札记[J];中州学刊;1988年04期
5 曾永成;评一种审美超越的神话[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6 宋铮;趣味:梁启超对人生的美学设计——论梁启超后期的趣味理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7 方蔚林;论审美移情[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8 张谷平;从生活感到审美感[J];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9 刘双贵;距离:揭开审美奥秘的钥匙──距离美学丛论之一[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10 逍遥;审美与医学美容[J];华夏文化;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4 罗新宇;;美的社会学定位——对美的历史起源的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徐湘霖;;“纯素”之美与文人的“禅"意识[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彭萍;;城市建设的美学思考[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2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静;审美:换一种心态[N];安徽经济报;2004年
4 主讲人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 叶朗;学会审美人生才会完整[N];新华日报;2011年
5 陈遵沂;境界向往中的哲思与审美[N];人民日报;2004年
6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7 代丽丹;中国化的审美与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02年
8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陈遵沂;哲学式沉思与审美式沉思的相通相融[N];光明日报;2002年
10 赵涛;大境界有大智慧:审美视域中的科学[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2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4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5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6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4 刘翠红;王夫之美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6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燕;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变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9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10 郭永红;论美与生命[D];郑州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457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