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人学美学思想从理性到非理性的异变——以明万历年间李贽与耿定向的笔战为论述中心

发布时间:2018-01-23 12:55

  本文关键词: 人学 美学 理性 非理性 转型 出处:《学术月刊》200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人注重直觉、意象的思维方法带有更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而思维成果——思想——借助政治力推行之思想则是理性的。这种理性思想在受佛教思想影响而不断心化的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日趋滋长,至明代中后期,在经济发达期与渐重衣食日用之实和直面功利之势相结合而走向了突破理性的门槛。耿定向的攻讦,将强调这种思想的李贽逼出原有地界,从而在价值观、人性论、伦理观、审美观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整体变异完成了从以家族血缘为本到非家族血缘——以自我为命;从尊经崇圣的等级观念到非圣非权威的平等观念;从人性公义说到非公义——人性私利说;由道德本体论至非道德本体论——情欲本体论;由倡中和之美到非中和之美——倡狂狷、真率之美的转换过程
[Abstract]:The Chinese attach importance to intuition, and the thinking method of image has a stronger irrationality. But the thought achievement-thought-carries out with the help of the political force is rational, this kind of rational thought is influenced by the Buddhism thought unceasingly, the irrational factor grows day by day, until the middle and the later period of Ming Dynasty.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ality of daily use and the tendency to face the utilitarian situation led to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threshold of rationality. The criticism of Geng's orientation will force Li Zhi, who emphasizes this kind of thinking, to push out of the original land boundary and thus to the values.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ethics, aesthetics and so on, have formed the whole variation from the family blood relationship to the non-family blood relationship-self as the life. From the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consecration to the equal idea of non-sanctity and non-authority; From the justice of human nature to the injustice of human nature-the self-interest of human nature; From moral ontology to immoral ontology-sensual ontology; From the beauty of advocating neutralization to the beauty of non-neutraliz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在中国已有的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著述中,少见有人运用非理性概念析绎、论证某一对象。寻其因由,或许是中国传统思想向来是理性的天下,似乎从未有非理性出来与之抗衡,打出一番新天地。即使有非理性的因素或论调,也未能形成什么气候。然而细加查检,却并非完全如此。对明代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杨怀中;;回回民族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J];回族研究;2006年01期

3 王石天;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根源探析[J];唐都学刊;2002年02期

4 王勇;陈亮;;《南北朝文学编年史》疑误释例[J];图书馆杂志;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轶峰;;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2 吴夏平;;论类书与唐代(隐木)括体诗[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2 朱金涛;南朝吴声歌曲与西曲歌之综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郑菡;“李卓吾”小说、戏曲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程先宽;《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折算标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壮;文体理论与应用文源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骏程;宋代官员惩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葛继勇;《续日本纪》所载赴日唐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婕欣;李贽文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涛;论李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未意;曾国藩的文体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张帆;郑板桥诗词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王远年;论易卜生诗歌与北欧民间文学传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邬志伟;宋初晚唐体诗歌意象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马锦冰;心灵的飞动[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郑颖;论宋代两广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尹玲玲;阮大铖《咏怀堂诗》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中华;阮青;;中国人学概说[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2 雷红霞;西欧中世纪人学思想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3 吴晓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4 李仁群;老庄后学人学思想述要[J];理论建设;1994年03期

5 衡彩霞;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人学思想概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6 鲁晴岚;试论雅斯贝尔斯人学思想中的三个范畴[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7 庄穆;孔子人学思想体系的发掘与评价[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青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蕴含的人学思想研讨会综述[J];理论前沿;1997年08期

9 刘锦东,刘忠孝;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的比较[J];北方论丛;1999年02期

10 黄正泉;黄宗羲的人学思想[J];船山学刊;199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万华;剑桥科学史丛书登陆中国[N];科技日报;2000年

2 魏长宝;开拓儒学研究新路[N];新闻出版报;2000年

3 韩庆祥;探索儒家文化研究的新途径[N];学习时报;2000年

4 杨鸿江;儒家文化:一种人学的解读[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王玮;鲁迅在今天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1年

6 记者 李斌 曲志红;鲁迅文化经久不衰[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李钧(教师);“不打折扣”的鲁迅[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黄楠森;《东方智慧之光》评介[N];光明日报;2003年

9 高元;鲁迅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定位[N];吉林日报;2003年

10 李爱先 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认识把握邓小平的“人学”思想[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幸福;弗洛姆人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对休谟哲学中人学思想探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张瑞雪;先秦儒家人学思想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华明;基督教神学教义中的人学思想[D];郑州大学;2003年

4 钱超;毛泽东人学思想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志英;卢卡奇早期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严福平;康德批判哲学的人学思想及自由概念探析[D];安徽大学;2004年

7 赵海红;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兆华;论古代彝族的人学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樊旭敏;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思考[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叶阳;论高清海的人学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7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57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9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