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发布时间:2018-01-26 04:32

  本文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崇高 人的本质力量 自由 审美民主 出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美的生产是"真正的生产",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身的诉求和见证,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的体现。"审美化时代"只是"美"的"秀"场,崇高的缺失使美感只停留于快感,所谓的"快乐"只是满足于感性形式,缺乏深度和理性反思的艺术和美,并不符合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所要求的全面和丰富性的要求。消费着的大众在看似自由的审美幻象中没有获得真正的"审美民主",一个被商业资本所精心设计的"增殖计划"主宰着大众的消费和审美,主体在对象中的"遮蔽",反映出的是这种审美文化中"专制"和"返魅"的强大力量,而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真正确证。
[Abstract]:In the view of Marxist aesthetics, the production of beauty is "real production", and beauty is the demand and witness of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s essential power and the freedom of human beings. "Aesthetic era" is only the "show" field of "beauty", the lack of sublime makes the aesthetic sense only stay in pleasure, and the so-called "happiness" is only satisfied with the form of sensibility. Lack of depth and rational reflection of art and beauty. It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comprehensiveness and richness required by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essential power. The consuming masses have not obtained the true "aesthetic democracy" in the seemingly free aesthetic illusion. A "multiplication plan" carefully designed by commercial capital dominates the consumption and aesthetics of the masses, and the "shelter" of the subject in the object reflects the powerful power of "autocracy" and "reenchantment" in this aesthetic culture. Not the freedom of man, the true confirmation of the essential power of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一元本质规定与多样存在形态及其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0YJA72002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9
【正文快照】: 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无孔不入的媒介传播、铺天盖地的图像渲染,使我们的面前充满目不暇接的奇幻光影和美妙声色,为这一切所浸淫的我们的生活,以超乎想象和认知能力的速度,迅速打破了传统的生活与艺术的界限,人们不无惊奇地发现,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已经轻松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杨福生;50年代前期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概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陶秀t,

本文编号:1464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64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b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