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大学精神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本文关键词: 中国传统大学 大学精神 中国古典美学 出处:《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大学精神的民族性特征是一、认识与存在合一;二、主体与客体合一。它所塑造的理想人格以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合致为最高境界,这又显现为美学精神。中国古代大学精神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是统一的,以异化的西方工具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基础理念的中国现代大学,消减了中国传统大学精神,要复兴它,必须首先从美育入手,重建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Abstract]: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rit of ancient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the unity of cognition and existence; Second,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e ideal personality created by it is the highest realm of harmony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ensibility and reason. The spirit of Chinese ancient university is unified with the spirit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lienated western tool rationalism and pragmatism. In order to revi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university spirit, we must start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rebuild the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spirit.
【作者单位】:
【分类号】:G640;B83
【正文快照】: 中国古代大学精神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宗旨,它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是同一的。在被异化的现代西方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大学理念消解以后,如何重构中国传统大学精神,恢复大学教育与美育的统一,这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一、中国传统大学精神的民族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蒋天平,肖云华;汉诗英译中的人称可译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董雪静;从《文选》的赋体分类看萧统的文学观[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黄瑜;"和"与儒家传统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张燕伶;;从“格致”论看朱熹的科学理性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王静波;;浅论《舞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鲁星,翁永庆;对当前科学技术期刊工作的几点认识[J];编辑学报;2003年01期
9 朱玲玲;诔文与谥议起源考[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杨晓芳;司马相如《封禅文》与汉武帝封禅[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2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锷;《礼记》成书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7 娄权;财务报告舞弊四因子假说及其实证检验[D];厦门大学;2004年
8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9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亚男;论冯友兰的人伦学说[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仰和芝;戴震人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4 耿元骊;五代礼制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谢晓东;朱子道心人心思想探微[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闫军利;诗歌翻译的美学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纪红;论《诗经》中叠字的英译[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毛明;魏晋玄学“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航;论王弼人性论中儒道合流的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洋;;立足当代大学精神的德育创新建设[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1年05期
2 卢甲甲;;迷失的大学精神[J];商周刊;2011年19期
3 ;一流大学要有大学精神[J];教书育人;2011年24期
4 李瑾;;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刍议[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5 周倩;乔丹;;大学精神的哲学视界[J];南都学坛;2011年05期
6 ;大学精神:如何迎接发展战略的“拐点”[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叶启民;;由考研率谈大学精神[J];黄金时代;2011年06期
8 宋文生;;浅谈大学精神的演变与重构[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9 刘选会;赵琳;;论重塑大学精神[J];学理论;2011年20期
10 曾冉;;浅论大学精神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贯彻[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梓坤;;论大学精神[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2 张超;刘玉生;;培育大学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3 白玮;;鲁艺与鲁艺精神评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白玮;;“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朱大章;江鸿波;;基于高校学生德育的大学校史教育体系建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6 杨宝清;杨德新;;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杨宝清;杨德新;;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顾凯平;;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迷茫期中坚持民办教育的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岑兆丰;李晓彤;刘向东;郑臻荣;;应用光学课程建设:忘却之后的财富[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姜勇;;论大学的精神:保守的勇气[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默雨;何为大学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张培元;“民工禁入”亵渎大学精神[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李晓玲 通讯员 陈昭华;发扬大学精神服务“智慧佛山”[N];南方日报;2010年
4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郑永扣;如何培育我们的大学精神[N];人民日报;2010年
5 金家新;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大学精神[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李纯一;以纪念讲座传承大学精神[N];文汇报;2011年
7 周虎城;大学精神的失落不是靠权钱来拯救[N];南方日报;2011年
8 广州中医药大学 陆金国;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精神[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9 记者 陈f^ 宋冰;寻找大学精神[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10 关晶 尹奎杰;论大学精神[N];吉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常艳芳;大学精神的人文视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伍运文;中国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景春;中国大学理念的文化哲学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福杰;大学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晓云;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师与大学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艳;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田起香;论现代大学形象及其塑造[D];吉林大学;2009年
4 黄洁莉;论和谐校园构建中大学精神的培育[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祖霞;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瑞;试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俨;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8 封连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贝贝;“选秀”盛行与大学精神之重塑[D];青岛大学;2009年
10 马淑丽;我国大学治理的泛行政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64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6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