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到巴赫金:审美交往的一段问题史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巴赫金 审美交往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对交往问题的思考主要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在马克思思想的不同时期,"交往"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并形成了普遍交往、现实交往、交往异化、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世界交往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交往理论。其二,马克思更多的精力花在具体的、现实的、物质的交往方式、形态、活动的研究上。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发展可能性,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巴赫金的交往思想成为马克思交往理论当代发展中最贴近审美活动的思想,或者说,只有到了巴赫金那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才真正转化为审美交往理论。
[Abstract]:Marx's thinking on the problem of communication has two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first,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Marx's thought,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has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and has formed universal communication and realistic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alienation, material communication,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world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different fields and levels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Secondly, Marx spent more energy on concrete, realistic, material communication way, form. In the study of activities, Marx's communicative thought contains rich possibilities for development. Bakhtin's communication thought has become the most close to aesthetic activities i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or only to Bakhtin. Marx's practical thought of communication is rea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ZW003)
【分类号】:B03;B83-0
【正文快照】: 将人类包括审美在内的精神活动视为一种交往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和核心观点。不过,从对交往实践的重视到审美交往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理论主张和研究路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杏培,彭接燕;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论《红旗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方元务,张继延;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李慧慧;;文艺思想在意识形态下的选择——论胡风超越时代的文艺思想特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徐勇;;共和国大历史与两个时代两种叙述 从电影《建国大业》看新中国历史合法性叙述的变迁及其象征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王丽丽;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陈树林;交往行为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7 华金余;;“左翼文学”与“延安文学”异同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尚微;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评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安荣银;;“到民间去”——从定县秧歌调查、整理到新秧歌运动[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2期
10 张皓;王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璐;;简述哈贝马斯科技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蓝善康;;毛泽东在延安的文艺论与瞿秋白脉承又有区别[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3 黄红英;;浅析新时期下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A];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范玉吉;;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涉法文学的现时代意义[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吴广平;;宋玉研究的反思与前瞻[A];中国楚辞学(第十五辑)——2007年浙江杭州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晓武;;关于“小资产阶级改造”的论争——“主观论”与“香港批判”研究[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袁盛勇;阮慧;;论丁玲延安时期话语实践的复杂性[A];新气象 新开拓——第十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杜成会;理解报纸大众化——关于我国20余年报业改革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3年
6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张向东;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谢行宽;信用与理性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晶;沟通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辛勤旺;《诗经》现实美观念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存锁;试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佳;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D];江南大学;2010年
6 李炜;中国油画家的现实主义之路[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盼盼;新疆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剡自勉;农村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太星;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0年
10 曹敏;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评价与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建军;;人整个地生存在边界上——巴赫金人学思想简论[J];哲学研究;2010年03期
2 冯平;游戏与狂欢──—伽达默尔与巴赫金的两个概念的关联尝试[J];文艺评论;1999年04期
3 凌建侯;对话论与人文科学方法论——巴赫金哲学思想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4 杨适;;应当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读两本关于青年马克思的书有感[J];读书;1983年03期
5 魏中军;孙安迹;;断裂与机制:两种不同的理解——评“马克思是理论上反人道主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6 吴晓明;;社会现实的发现:黑格尔与马克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7 卞绍斌;;公共生活的批判与重建: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8 张彭松,王雪冬;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确立及其解释[J];沧桑;2005年05期
9 孙登峰;;西方“马克思学”之“两个马克思”论的历史逻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张彭松;王雪冬;;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确立及其阐释[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玲;;从“抽象劳动”的人到“感性实践”活动的人——析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对黑格尔的批判[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2 周树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3 胡军良;;正本清源 开拓创新——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阿拉斯代·麦金太尔;王金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行之路”[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冯玉珍;;怎样思想与研究西方哲学和中国当代思想文化[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胡大平;;马克思最初遭遇生产力问题的语境、理论逻辑和意义——兼论马克思文本解读的若干原则[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黄皖毅;;单向度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和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8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罗骞;;詹姆逊对“生产方式”的坚持与阐释[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樊志辉;;马克思哲学的诠释视域及其误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诺曼·莱文 美国著名马克思学家 菲尼克斯国际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 赵玉兰 译;马克思阐释史的九个阶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邹诗鹏;当代虚无主义批判[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程炳生 黑龙江大学副校长 丁立群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王国有;中国语境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何种面目[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王东 林锋;论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的创新[N];光明日报;2006年
5 木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俊峰;“马克思哲学”概念辨析[N];光明日报;2008年
7 聂锦芳;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N];光明日报;2004年
8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 王东;我为什么提出创建“中国马克思学”[N];北京日报;2007年
9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孙建茵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哲学流动站;布达佩斯学派的理论嬗变与价值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刚;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管晓刚;马克思技术实践论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马建青;异化理论与马克思思想的历史目的之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卢德友;拉开历史舞台的帷幕[D];武汉大学;2012年
5 杨军;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正义;诗意的延续:从浪漫主义到共产主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于萍;马克思的需要理论[D];吉林大学;2012年
8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丹;现代性的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姜海波;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观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倩;马克思的哲学史观初探[D];云南大学;2010年
2 孙冠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及其当代意义[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关斯s,
本文编号:1464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64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