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蠡测
本文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创造 审美心胸 审美观照 艺术创作 出处:《中州学刊》200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理论的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的纵深阶构上看 ,审美创造理论共分三个层次 :审美心胸、审美观照、艺术创作。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从发生到发展、完善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老子、庄子开启了审美创造理论的先河 ,充分认识到了审美心胸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至宋 ,审美心胸理论得以深化 ,审美观照理论得以产生 ;到苏轼为止 ,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的逻辑圆圈已经基本圆满 ,实现了审美观照向艺术创作的理论过渡与转化。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前人理论思考的基础上 ,高度概括了审美创造中的两次转化和飞跃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审美创造理论三个层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
[Abstract]:From the depth of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the logical end of the theory, the aesthetic creation theory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aesthetic mind, aesthetic photos, artistic creation, and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creation theory from the occur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Laozi and Zhuangzi opened the first stage of aesthetic creation theory and fully realized the role of aesthetic mind in artistic creation. From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ong Dynasty,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mind was deepened and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judgment was produced. Up to Su Shi, the logical circle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creation theory has been basically satisfactory. The Qing Dynasty painter Zheng Banqiao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theoretical thinking.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three levels of aesthetic creation theor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作者单位】: 《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一当代文化融汇的特点和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接受美学日益渗透的趋势 ,启迪我们用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由此出发 ,我们认为审美创造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审美心胸 (或审美态度 )、审美观照 (或审美欣赏 )、艺术创作 (其结果是艺术文本 )。审美心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论审美意识[J];求是学刊;1982年03期
2 刘崇义;;从异化的相对性谈到审美的阶级性和共同性[J];学术月刊;1982年08期
3 郭东培;意境的审美创造——读《人间词话》札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0期
4 吴亦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5 陶型传;艺术创造中的对立强化规律——刘熙载的审美方法论之二[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4期
6 王世德;读马莉莉《美的探索》[J];上海戏剧;1983年05期
7 曹廷华;;简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观点和实践观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8 洪斌;;关于戏剧作品生命力问题的讨论——谈谈政治与戏剧作品的艺术生命力[J];戏剧文学;1983年06期
9 杨学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美学思考[J];西北美术;1984年01期
10 王济亨;司空图《诗品》注译(5)——精神·缜密·疏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赵宗英;;审美创造与审美理想的多重复合[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3 秦忠翼;;论文艺创作中的理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4 王之望;;毛泽东的审美价值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5 张居华;;生活美·艺术美·典型美——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探略[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6 张居华;;关于建立艺术情象学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周显昌;;浅谈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中的审美[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8 夏晶晶;;浅谈完善审美心理的建构——在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9 姚全兴;;重视和提倡青少年生命生态美育[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10 黄式宪;;银幕之华:本土创新与审美的多极均势——略论全球化语境里新一代电影的美学求索[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迪轩;澄怀味象 冰雪聪明[N];文艺报;2000年
2 陆木夫;研究文学描写的艺术奥妙[N];文艺报;2000年
3 人民日报广西新闻中心记者 林鹂;寻真知·说真话·怡真情[N];新闻出版报;2000年
4 杨军;期刊封面设计刍议[N];安徽日报;2001年
5 夏硕琦;审美静观与诗性表达[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张掮中;运动与静养[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黄建国;加快培育旅游产业的思考[N];经济日报;2001年
8 王春荣;英雄气与女性美的“蒙太奇”[N];辽宁日报;2001年
9 徐俊西;多元化·通俗化·数字化[N];文汇报;2001年
10 李晓民;“体”“貌”契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舒红霞;宋代女性文学审美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何平华;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及其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杜磊;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晓明;寻求心灵的自由[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林双泉;生与死的对抗[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文华;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敏;新时期女性文学审美视角的形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程永山;物理CAI课件设计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卫红;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红;神遇的审美体悟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秀华;庄子人生境界原论[D];汕头大学;2004年
9 刘芳;新闻审美特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太清华;论大众传媒的审美创造及其对受众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满足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64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64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