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感说”与“摹仿说”比较之我见
本文关键词: “摹仿说” 物感说 审美客体 审美特色 审美形式 审美意向 亚里士多德 审美方式 审美思想 “真” 出处:《求是学刊》199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
[Abstract]:......
【作者单位】: 湖南省委党校
【正文快照】: “物感说”与“摹仿说”分别为中西古典审美方式。一般来说,“物感说”的形成是以《乐记》为标志;“摹仿说”的形成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标志。由于这两部著作产生的年代十分接近,也就成为中西古典美学寻根溯源予比较的最好样本。 由于人类共同的起源及接近的生理、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顺庆;“物感说”与“摹仿说”——中西美学思想研究札记[J];文艺研究;1983年04期
2 郑喜林;从“物感说”与“摹仿说”看中西古典美学之异同[J];求是学刊;1991年02期
3 薛永武;“摹仿说”嬗变略述[J];齐鲁学刊;1994年03期
4 张奥列;“摹仿说”发展略说[J];理论与创作;1989年05期
5 高翎;“物感说”与“摹仿说”——从主客关系看二者的创作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白建成;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与中国古代“诗言志”比较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高玉;艺术起源“摹仿说”检讨[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4期
8 邱紫华;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陈庆辉;我国古代诗论中的物感说[J];中国韵文学刊;1988年Z1期
10 王大桥;诗可以怨的历史传承与嬗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建次;;简析中西两种创作发生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王兴来;;如何比较东西方传统绘画的差异[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4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忠根;由有尽之形去感悟无尽之意[N];中国商报;2003年
2 西山技校 范淑珍;插上“意象”的翅膀[N];山西科技报;2004年
3 陈培志;导游员也要培养审美素质[N];中国旅游报;2004年
4 贾艳梅;教师形象是“美的标准”[N];发展导报;2001年
5 詹杭伦;情景交融[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导 梁江;王朝闻:朝闻道,,夕死可矣[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马以鑫;语文教学应突出审美[N];文汇报;2003年
8 龙符;《洗澡》中的洗澡及水[N];文艺报;2003年
9 夏著华;谈谈中国盆景艺术美[N];中国花卉报;2003年
10 黄会林;品牌形式与民族文化特质[N];中华新闻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琼琼;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洁;琴声何处不悠扬[D];苏州大学;2008年
5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江山之助:地理环境对艺术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兰寿春;唐前“物感”说的生成与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袁宝宇;朱熹创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4 朱绣慧;艺术思维与人类早期思维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马宇;文学翻译中“三美”的研究——文学翻译美学特征分析[D];广西大学;2004年
6 吴津津;骆宾王的文学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廖妍南;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芳芳;李白诗歌英译比较研究的美学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郭颖;论诗歌翻译中的审美要素[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丁洁;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关系[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79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79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