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内容
本文关键词: 少数民族美学 民族美学 交叉学科 审美模式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民族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即狭义的民族美学。它通过研究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进一步探究各民族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及其审美模式,揭示不同民族及人类审美在人性发展层面的终极价值。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作为中华民族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和汉族美学一道共同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其研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即理论层面研究各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实践层面研究各少数民族外化于审美活动中的具体样态;历史层面研究各少数民族的审美模式产生、发展和成熟定型的历史和形成机制。
[Abstract]:Chinese minority aesthetic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ethnology and aesthetics, that is, national aesthetics in the narrow sense. It studies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55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Further explore the various nationalities in long-term aesthetic practice accumul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unique aesthetic psychology, aesthetic concepts, aesthetic taste and aesthetic ideals and aesthetic models. Reveal the ultimate valu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human aesthe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Chinese minority aesthetics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aesthetics. The aesthetic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be constructed together with the aesthetics of Han nationality. The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hree aspects: the specific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sthetic models of various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theoretical level; At the practical level, it studies the concrete pattern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externalization in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At the historical level, it studies the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the aesthetic models of ethnic minoritie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2007年度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教育教材研究”,项目编号:BMA070012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一、少数民族美学的概念内涵与美学的民族性问题(一)少数民族美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美学思想被大量译介到了中国,美学研究界在坚持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学大讨论成果的前提下,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继续追寻美的本质问题并完善其理论体系,一方面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昌雄;广西第五届民族美学研讨会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2 杨昌雄;民族审美文化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3 王德胜;文化视野中的民族美学[J];社会科学家;1993年04期
4 黄天兵,韩佳卫;广西第四届民族美学研讨会综述[J];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1期
5 王世德;论民族美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6 范阳;民族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途径[J];学术论坛;199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陈育德;;生态美学与“美的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王炳社;;形式思维与艺术创造[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5 雷文彪;;论维柯《新科学》中的“诗性逻辑”之“逻辑”[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黄亚琪;;先民的原始文化生活与杂技艺术的萌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战学成;;籍礼与《诗经》农事诗的礼乐内涵[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8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1期
9 张琬麟;论“鸟兽跄跄”的舞蹈服饰效应[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尹建宏;江东;;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情结与时代变革——从杨丽萍的艺术创作说起[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杨利民;;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文化资源及发展取向[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7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9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李延超;;原生态民族舞蹈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建立及其引发的思考[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朱媛;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丽丽;社火脸谱艺术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薛芳芳;秦汉服饰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艳艳;侗族鼓楼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陈曦;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霞;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邹文兵;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郝鸣;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静;明代缠枝纹视觉形式语言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翔海;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现代张力看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J];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06期
2 杨昌雄;论民族审美意识[J];学术论坛;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嘉华;从美学的困惑说开去[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醒尘;美学研究不可忽视艺术——喜读李欧《论艺术》[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毛萍;美学究竟研究什么?[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李军学,庞壮;体验、反思、否定——美学思想方法论刍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姜奇平;“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经济学与美学比较研究之二(上篇)[J];互联网周刊;2002年16期
6 范守信;素质教育与“美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7 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唐桃;美学的自觉——元美学研究导言[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张光芒;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曾建平;;知识产品与美学在知识经济中的整合——关于“美学经济"命题的论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马莉;肖光来;;运动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转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张丹飞;市场呼唤新型美学教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3 贾立钢;认识“企业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4 滕守尧;序《通俗美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维安;美学第三次大讨论条件具备[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王洪岳 谭好哲;吴炫对美学的“否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纪尧;和谐派美学的创立者[N];光明日报;2003年
8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9 刘成纪;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10 刘金祥;遭遇泛化后,,美学何以自省?[N];中国艺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昌飞;阿多诺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凯军;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志强;“消逝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简显鹏;美学与革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崔璨;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崔国清;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D];兰州大学;2013年
6 邱艳艳;论美学中的爱[D];郑州大学;2007年
7 徐金凤;敞开美学的情感之维[D];湖北大学;2011年
8 童小畅;消费社会:美学终结的时代[D];四川大学;2005年
9 熊晓庆;视界融合[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孙迁迁;女性审美特征与女性美学建构[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87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8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