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朱光潜中西美学论域下的桐城派

发布时间:2018-02-04 18:20

  本文关键词: 朱光潜 桐城派 中西美学比较 白话文与文言文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朱光潜评论桐城派是从中西美学的比较中来批判和继承的,这就和一般只从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换的视角探索更具有学理的深度,这种世界眼光使得朱光潜从西方近代美学(美的科学)来重新审视桐城派的许多有价值理论,在科学分析和说明的基础上赋予了桐城派以新的科学形态,在古今的继承和批判中透显其历史辩证的观点。
[Abstract]:Zhu Guangqian's comments on Tongcheng School are criticized and inherited from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which is more profound than the general transformation from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to modern literary theory. This kind of world vision causes Zhu Guangqian to re-examine many valuable theories of Tongcheng school from western modern aesthetics (science of beauty), and gives Tongcheng school a new scientific form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ancient and modern, the dialectical view of its history is revealed.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9
【正文快照】: 朱光潜是桐城人,祖父和吴汝纶有交谊,少年入吴汝纶创办桐城中学后始得桐城古文的训练,自称已把文章模仿得极似欧阳修、归有光一般。青年赴香港大学深造,方始免去他“冬烘学究”的气味,终获得“一点浅薄的科学训练”。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激荡,起而放弃文言转作白话,又加上留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钟名诚;;中西交融的散文艺术观——朱光潜的散文思想与创作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宛小平;;从新发现朱光潜画论“残稿”看其绘画美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雪文;趋于人生的艺术,趋于艺术的人生——谈朱光潜的散文观与散文创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郭世轩;;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周良平;;“比”“兴”与意象创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王惠萍;;从《饮酒》(其五)的五个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朱燕秋;;中西方悼亡诗的美学比较[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郭顺利;;岭南祠堂的审美特点探析[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云珍;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蒋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秦萍;二期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西军;关于上海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霍永丰;影视传媒教育中的审美幻象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权;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林;;朱光潜的美感教育观[J];学术界;1990年05期

2 闫国忠;再论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朱良志;纪念朱光潜宗白华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4 陈涵平;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情感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李国显;夏洁;;“超脱思想”对朱光潜美学体系的影响[J];四川戏剧;2007年03期

6 宛小平;;《谈美书简》——朱光潜建构马克思主义新美学的尝试[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9期

7 敏o,

本文编号:1490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90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e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