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累的突创”说探源——蒋孔阳创造美学与杜威“突创”论的相关性
本文选题:蒋孔阳 切入点:多层累的突创 出处:《学术月刊》2013年10期
【摘要】:"多层累的突创"是蒋孔阳创造美学的核心概念,然而该说的来源似乎成为一个盲点,一直以来鲜见这方面的研究,对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认为,蒋孔阳是在化用杜威"突创"论的基础上创造了"多层累的突创"说。蒋孔阳"多层累的突创"说与杜威"突创"论在谋求自然、经验、生命、身体、心灵、精神的连续性和累积性方面明显相关,但又注入了新的内涵。蒋孔阳关于"多层累的突创"四层次与杜威关于"突创"三层次的分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蒋孔阳"多层累的突创"说与杜威"突创"论在学术旨趣上也都充满了人文色彩和人间情怀。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来源于并超越于杜威的"突创"论。
[Abstract]:The core concept of Jiang Kongyang's creative aesthetics is "multi-tiring sudden innovation". However, the source of this theory seems to be a blind spot, which has rarely been studi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it. Jiang Kongyang based on Dewey's theory of "sudden creation" created the theory of "multi-tiring sudden creation". The theory of "multi-tiring sudden creation" and Dewey's theory of "sudden creation" are in pursuit of nature, experience, life, body, and soul. There is a clear correlation between spiritual continuity and cumulative aspects, Jiang Kongyang's analysis of the four levels of "multi-tiered sudden innovation" and Dewey's analysis of "sudden innovation"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y of "multi-tiring sudden innovation" by Jiang Kongyang and Dewey's "sudden creation" theory. The academic purport is also full of humanism and human feelings. To sum up, It can be considered that Jiang Kongyang's theory of "multi-tiring sudden innovation" originates from and surpasses Dewey's theory of "sudden creation".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蒋孔阳;;美感的诞生[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2 蒋孔阳,郑元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2期
3 蒋孔阳;美在创造中[J];文艺研究;1986年02期
4 朱志荣;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J];学术月刊;200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孔阳;;美感的诞生[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2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李萍;;浅议审美泛化——从杜威实用主义美学出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5 张晶;;在文学与艺术的融通中拓进文艺美学[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6 张良丛;;大众阅读与解释的操控——试论托尼·本尼特的阅读理论[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7 支运波;;杜威的生态审美思想[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8 魏建华;;偶然性与哲学问题的现代转向——以杜威偶然性思想为基础[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9 何茜;;西方课程研究的美学转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10 朱光明;陈向明;;教育叙述探究与现象学研究之比较——以康纳利的叙述探究与范梅南的现象学研究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巧贞;;以经验概念为基础的杜威艺术哲学[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刘晓欣;;公私之辩——基于个人与社会关系视角的普遍叙事[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3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7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宫铭;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晓艳;教育叙事文本的分析与解读[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文婕;“易质”思考—设计思维与表现方式[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4 齐伟;电影批评理论的反思与重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朝晖;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危机与重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敏;论约翰·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迎环;人之解放——杜威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旨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9 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刘丹;试论胡适实验主义治学方法的演化及成就[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孔阳;美在创造中[J];文艺研究;198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扬;后现代视域中的蒋孔阳美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蒋孔阳论美的本质和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2期
3 王坤;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功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欧阳友权;世纪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郑元者,徐迎新;蒋孔阳的艺术论及其跨文化美学意义[J];文艺研究;2005年02期
6 董迎春;试论蒋孔阳美学思想的人本性[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杨忻葆;美的创造——多层累的突创—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研究之二[J];江淮论坛;1988年05期
8 周来祥;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人格精神[J];学术月刊;2001年03期
9 ;蒋孔阳全集[J];博览群书;2001年01期
10 曾忆梦;再论蒋孔阳对实践美学的贡献[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元者;;蒋孔阳的美学道路——《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汪济生;;动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远被动和无能——评蒋孔阳及实践美学派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观[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4 陆扬;;关于后现代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朱存明;;《手稿》与中国美学问题[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8 朱义禄;;试论蔡元培与康德美学的东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9 ;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各单位交流研究和教学情况[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10 ;全国美学学会第三届年会胜利闭幕[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金莹;蒋孔阳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沪举行[N];文学报;2008年
2 高建平邋王春辰;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白兰;魅力哲学[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4 彭锋;重要的是将生活做成艺术作品[N];中华新闻报;2007年
5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王怀义;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N];文艺报;2009年
7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明;论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的间性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4 史磊;新中国美学课研究(1949-1965)[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7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韦拴喜;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梁成帅;从身体哲学到身体美学[D];扬州大学;2013年
10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2 魏中华;审美与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雪盼;蒋孔阳美学思想探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徐宁;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刘友洪;杜威儿童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鲍睿;论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道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冯瑜;蒋孔阳“美的生活”思想探论[D];西北大学;2008年
9 吴娟;论蒋孔阳的比较美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8年
10 贺丽;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9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5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