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实验性写作的人类学依据
本文选题:美学 切入点:实验性写作 出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摘要】:美学实验性写作的人类学依据是各异的 ,但可以简要地概括为 :( 1)人类学有一个双重目标 ,首先是要描述那些分布于各个人类种族中间的不同社会文化系统 ,然后又试图去探索令人困惑的多样性下所隐藏着的社会文化模式的规律性 ;( 2 )当代人类学美学为新美学提供了基础 ,它本身就是一种受文化情境制约的实验性写作
[Abstract]:The anthropological basis for aesthetic experimental writing varies, but it can be briefly summed up as that: (1) Anthropology has a dual goal, first of all,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systems that are distributed among human races. Then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patterns hidden in confusing diversity (2)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ical Aesthetic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New Aesthetics, which itself is a kind of experimental writing restricted by cultural contex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
【分类号】:B83-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元者;原始问题、学术忠诚与美学生态重建[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6期
2 汤学智;90年代文艺理论批评走向考察(续)[J];文艺评论;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权雅宁;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树国,梁爱东;论上古乐奏形态与《诗经》兴体之原始关联[J];东方论坛;2004年02期
4 张邦卫;穿越理性的屏障 追寻感性的狂欢——从感性诗学的角度透视传媒批评的维度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5 蒋业华;当代审美教育与“审丑”[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何光顺;《庄子》“物化”思想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章远;;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审美意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任广浩,叶立周;论权利冲突——以利益冲突为线索的考察[J];河北法学;2004年08期
10 邓新华;传统批评中“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戴路;经济转型时期建筑文化震荡现象五题[D];天津大学;2004年
4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魏凤莲;狄奥尼索斯崇拜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7 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崔荣根;朝鲜民族传统生死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10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博;悲剧与死亡——论悲剧的美感及死亡意象的审美特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剑;月亮神话母题的象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雄;关于阿多诺“文化工业”及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军学;艺术与真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蔡萍;中国上古神话思维与审美意识发生[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袁兆文;“诗人何为?”——海德格尔诗艺刍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志宏;《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家远;酒的迷狂与梦的憧憬[D];青岛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来先;自然之美的理论还原[J];文史哲;2004年01期
2 王惟苏,朱存明;审美与文化的人类学还原[J];学术月刊;1995年12期
3 彭富春;美学的诞生——人类自我的询问及其解答[J];社会科学家;1987年02期
4 郑元者;美学实验性写作的人类学依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张首映;美的规定性辨析[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6 蔡仪;谈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J];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7 皇甫晓涛;关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趋向的理论思考(2)[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8 霍松林;评吴功正著《六朝美学史》[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9 陈代湘;读《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10 聿之;海峡两岸美学界的首次交流[J];台声;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江苏省美学学会历年主要活动情况[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石文年;;马尔库塞美学的功能论和异化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肖世敏;;一个违反科学的美感界定——与刘骁纯同志商榷[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毛萍;;论美学的知识论框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2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陈定家;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刘晗 禹建湘 肖鹰 简德彬 王岳川 张建永 张法;乡土美学笔谈[N];文艺报;2005年
5 简德彬 林铁;乡土美学的理论自觉[N];文艺报;2008年
6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7 姚全兴;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新世纪美学[N];社会科学报;2001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记者 赵文 岳鹏;我省教授梁胜明提出美学新论断[N];兰州日报;2004年
10 刘晗;现代性与建构乡土美学的可能[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9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4 任亚荣;福柯的伦理学—美学初探[D];西北大学;2004年
5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胡宁非;普罗提诺美学思想中的神圣与世俗[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军平;洪毅然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伟;荀子性恶论人学与美学[D];郑州大学;2000年
9 杨增菊;康德先验美学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3年
10 刘颖;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地域观的美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0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60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