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近三十年来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的三种形态

发布时间:2018-03-25 00:05

  本文选题:审美主义 切入点:文学思潮 出处:《学术月刊》2011年03期


【摘要】:审美主义特指中国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潮,主要包括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体验和生活审美化等三种理论形态,其共同特点是对审美的纯净化理解以及由此导致的古典主义的延宕和滞留。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文学研究的美学视点,由于美学在这种理论中主要关涉审美心理特别是情感体验,因而自发地包含着一种明显的向内反转的趋向性;审美体验理论是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内趋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形态将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等其他意识形态分离开来,强调审美绝缘于外部世界的空灵性和偏重于内心体验的情感性,具有强烈的唯美倾向;文化研究的生活转向以对文学的纯美解读为前提,而其面向生活的审美化理论又带有唯美主义的历史烙印,因而可以视为审美主义思潮的一种特殊形态。
[Abstract]:Estheticism, in particular, refers to a literary trend of thought with extensive influence formed in the 1980s in China,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theoretical forms: aesthetic ideology,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life. Its common characteristic is the pure purification of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sulting delay and retention of classicism. The aesthetic ideology theory emphasizes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of literary research. Since aesthetics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aesthetic psychology, especially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is theory, it spontaneously contains an obvious tendency to turn inward,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ory is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tendency of aesthetic ideology theory. This form separates aesthetic ideology from other ideologies, such as politics, and emphasizes the emptiness of aesthetic isolation from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affective which emphasizes the inner experience, and has a strong aesthetic tendency. The life of cultural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ure beauty of literature, and its aesthetic theory of life is marked with the historical imprint of aestheticism, so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form of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aestheticism.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斌;;网络游戏与当代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2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王埃亮;;消费时代的文化向度[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4 吴子林;;“艺术终结论”:问题与方法[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5 张磊;;论新感觉派唯美—颓废视角下的城市空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解诗萌;王家民;;时尚杂志数码插画漫谈[J];今传媒;2008年03期

7 季欣;;商业空间的审美发展向度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某种呈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汝山;;当下时尚模特文化审美批判[J];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侯铁平;杨晓宇;;论蔡仪文艺思想对理性的强调[J];长城;2009年06期

10 王琦;;现代性视野中的唯美主义[J];长城;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傅守祥;;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现代性突围与大众文化批判[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王天祥;李琦;;面向未来的多媒态艺术及其教育[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2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5 徐晓东;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D];浙江大学;2005年

6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7 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9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漆晓雯;世纪末的“恶魔”[D];苏州大学;2010年

3 彭勃;从“月份牌”广告看民国女性服饰审美意象的构建[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张悟岩;优雅的反叛[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5 李广平;世纪末的唯美主义狂[D];湘潭大学;2003年

6 李月如;论新文化语境中的五四文学翻译[D];青岛大学;2004年

7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8 侯新兵;新时期审美现代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洁;影像暴力——落向大地的果实[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大康;;重构语境,用“心”研究——评叶世祥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J];文艺争鸣;2011年14期

2 叶世祥;;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的四个层面[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3 张红兵;;学科化:文化研究的必然选择[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4 盛宁;;走出“文化研究”的困境[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5 ;“喀什地域文化研究”喜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课题[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佐虹;;戏剧文化研究资讯[J];戏剧文学;2011年08期

7 杨剑龙;蒋进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学科建构和发展路径——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8 余斓;;论外国文学思潮对谢冰莹创作的影响[J];长城;2011年08期

9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征稿启事[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年00期

10 滕翠钦;;文学、文化研究和关系主义[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世雄;;前言[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2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王纪人;;对“都市文化原理”编写的几点建议[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曾军;;都市文化研究:范式及其问题[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吴家荣;;新时期颓废主义文学思潮之我见[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陈平;;船政文化研究的启迪[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8 卫逢祺;;文化研究工作是一种严肃认真的事情[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9 张言;王忠国;;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构铁岭文化名城的理论形态[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2 任怀宁;文学思潮研究的优化与突围[N];光明日报;2010年

3 韩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澄明“审美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高清海(吉林大学哲学系)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理论形态[N];江西日报;2000年

5 汪民安;文化研究与学术机器[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7 ;改革开放30年文学思潮的思辨[N];山西日报;2008年

8 晏蝉 任东华;《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梳理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历程[N];文艺报;2009年

9 上海大学中文系 蔡翔;作为方法和视野的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记者 张敬波;宣城推进梅氏传统文化研究[N];安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韩瑞霞;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上海大学;2010年

4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6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方贤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8 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子健;先唐禅让文化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余鑫;文化研究视角观照下的R.施特劳斯音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爱群;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庄绪成;差异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明明;论“两个转向”对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于静;伤痛与弥合:从文化角度解读《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D];鲁东大学;2007年

8 薛稷;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07年

9 李n,

本文编号:1660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60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c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